《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翻译及赏析
《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古诗全文如下: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前言】
《瑶瑟怨》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此诗描绘的是抒情主人公寂寞难眠而鼓瑟听瑟的各种感受,以表达别离之怨。全诗像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雁声、潇湘和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虽没有正面描写女主人公清夜独自弹瑟传达怨情,而幽怨之情表现得很充分。作品含蓄温婉,诗意浓郁,耐人寻味。
【注释】
⑴瑶瑟:玉镶的华美的瑟
⑵冰簟(diàn):清凉的竹席。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
⑶远:一作“还”。过:一作“向”。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
⑷十二楼:原指*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天空碧蓝如水夜云像沙样轻。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
这首诗咏闺怨。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
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瑟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题名“瑶瑟怨”,正暗示诗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梦不成”三字很可玩味。它不是一般地写因为伤离念远难以成眠,而是写她寻梦不成。会合渺茫难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本属虚幻的梦寐上;而现在,难以成眠,竟连梦中相见的微末愿望也落空了。这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别离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和失望之强烈。一觉醒来,才发觉连虚幻的梦境也未曾有过,伴着自己的,只有散发着秋天凉意和寂寞气息的冰簟银床。—这后一种意境,似乎比在冰簟银床上辗转反侧更隽永有情韵。读者仿佛可以听到女主人公轻轻的叹息。
第二句不再续写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开写景。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光似水,只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更显出夜空的澄洁与空阔。这是一个空镜头,境界清丽而略带寂寥。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见的景物。不仅衬托出了人物皎洁轻柔的形象,而且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孤居独处的人面对这清寥的景象,心中萦回着的也许正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类的感触吧。
“雁声远过潇湘去”,这一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景,和上句“碧天”紧相承接。夜月朦胧,飞过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听到雁声时才知道有雁飞过。在寂静的深夜,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调。“雁声远过”,写出了雁声自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长空之中的过程,也从侧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倾听雁声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状。古有湘灵鼓瑟和雁飞不过衡阳的传说,所以这里有雁去潇湘的联想,但同时恐怕和女主人公心之所系有关。雁足传书。听到雁声南去,女主人公的思绪也被牵引到南方。大约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潇湘那边。
“十二楼中月自明”。前面三句,分别从女主人公所感、所见、所闻的角度写,末句却似撇开女主人公,只画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楼”。《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诗中用“十二楼”,或许借以暗示女主人公是女冠者流,或许借以形容楼阁的清华,点明女主人公的贵家女子身份。“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临高楼。“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虽只写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楼,但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思,却仿佛融化在这似水的月光中了。这样以景结情,更增添了悠然不尽的余韵。
这首写女子别离之怨的诗颇为特别。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写。整首诗就象是几个组接得很巧妙的写景镜头。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并不是女主人公的具体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组合,渲染一种和主人公相思别离之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冰簟、银床、秋夜、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笼罩在月光下的玉楼,这一切,组成了一幅清丽而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整个画面的色调和谐地统一在轻柔朦胧的月色之中。读了这样的诗,对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许只有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情调、气氛却将长时间留在记忆中。
回到诗题。“瑶瑟怨”不仅仅暗示女子的别离之怨,同时暗示诗的内容与“瑟”有关。“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咏怀》),写女主人公夜间弹琴(瑟)抒怨也是可能的。如果说温诗首句是写“中夜不能寐”,那么后三句可能就是暗写“起坐弹鸣琴(瑟)”了。不过,写得极含蓄,几乎不露痕迹。它把弹奏时的环境气氛,音乐的意境与*力,曲终时的情景都融化在鲜明的画面中。弹瑟时正好有雁飞向南方,就像是因瑟声的动人引来,又因不胜清怨而飞去一样。曲终之后,万籁俱寂,惟见月照高楼,流光徘徊。弹奏者则如梦初醒,怅然若失。这样理解,诗的抒情气氛似乎更浓一些,题面与内容也更相称一些。
拓展阅读
1、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2、范成大《霜天晓角》全词翻译赏析
导读:这首词写春愁。上阕的疏花、淡天、云雪营造出恬淡高雅的氛围。下阕“胜绝”转承上阕。“此情谁共说?”更增加无限孤独哀苦。结尾两句两行低雁,人倚画楼又塑愁意象。以此作结,更将春愁作了扩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注释】
①霜天晓角:词牌名。因林逋咏梅词有“霜洁”、“晓寒”、“玉龙三弄”而得名。(祥见词牌简介)
②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③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④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译文二】
傍晚时天晴风歇,夜间料峭寒意终于减退。淡淡云天疏梅脉脉含情,闲云飘浮,花儿朵朵如雪。
这美妙胜景多奇绝,它勾起的愁思也超绝,满怀的怨情可向谁诉说。只有长空中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倚栏杆在画楼望月。
【评点】
本篇为咏梅抒愁之作。上片写梅花迎着风寒盛开的美姿。“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写天气转变:傍晚时天晴风歇,夜间料峭寒意终于减退。词人以一“折”字,写出昨夜的春寒,以及此时的春暖。“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单单三句即勾勒出一幅云淡风轻的素雅图画。“脉脉”,意思是深情的样子;“花疏”,表明此时梅花已开;“天淡”是淡淡云天的意思,词人用“脉脉”来修饰“花疏天淡”,令人觉得不仅梅花脉脉含情,连那安详的淡远天空好似也在向人们致意。“云来去”以动态之势描绘了天晴风歇后,闲云飘浮之美。末句“数枝雪”呼应上文的“花疏”,形象地描绘出梅花之“疏”,又以“雪”比喻梅花的圣洁与美好。如此精心点笔,却又浑然天成,足见词人遣词造句的功力。
下片抒写词人满怀情愫无人可语的忧愁。“胜绝”二字是对上片景物的概括和总结,意为景物美妙而奇绝。 “愁亦绝”,它勾起的愁思也超绝,两个“绝”字,突出了人物心情的暗淡和愁苦。景物之极美,反衬了人之极愁,效果更佳。词人为何在美景面前愁苦愈加严重呢?一句“此情谁共说”,似回答,又不是回答,正是因为无处诉说,所以满怀的怨情才更加愁苦吧。“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三句,词人又以美景反衬自己的心情。两行低飞的鸿雁,映衬人之孤寂。而栏杆、画楼、月,又与上片淡淡的云、数枝稀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而和谐的画面,词人以淡景写浓愁,寓浓于淡,耐人寻味。
全词意境朦胧,清婉含蓄,余味不尽。
这首词写春愁。上阕的疏花、淡天、云雪营造出恬淡高雅的氛围。下阕“胜绝”转承上阕。“此情谁共说?”更增加无限孤独哀苦。结尾两句两行低雁,人倚画楼又塑愁意象。以此作结,更将春愁作了扩大。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
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傍晚,天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现在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天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天淡”相谐,既描写了“天”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生动景物立于眼前了“脉脉”二,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显然,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零抖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词中的主人到底为什么景愈美而愁愈甚呢?“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至今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调和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3、《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原文与翻译、赏析
【隔尾】 一壁厢大哥行牵挂着娘肠肚,一壁厢二哥行关连着痛肺腑。要偿命留下孩儿,宁可将婆子去。似这般狠毒,又无处告诉,手扳定枷梢叫声儿屈。
【牧羊关】 这孩儿虽不曾亲生养,却须是咱乳哺。(包待制云)这第二的呢?(正旦唱) 这一个偌大小是老婆子抬举。(包待制云)兀那小的呢?(正旦打悲科唱) 这一个是我的亲儿,这两个我是他的继母。(包待制云) 兀那婆子近前来。你差了也。前家儿着一个偿命。留着你亲生孩儿养活你。可不好那?(正旦云)爷爷差了也。(唱) 不争着前家儿偿了命,显得后尧婆忒心毒。我若学嫉妒的桑新妇,不羞见那贤达的鲁义姑?(包待制云) 兀那婆子。你还看他三人心服。果是谁打*来? (正旦唱)
【红芍药】 浑身是口怎支吾?恰似个没嘴的葫芦。打的来皮开肉绽损肌肤,鲜血模糊,恰浑似活*。三个儿都教死去,你都官官相为倚亲属,更做道国戚皇族。
【菩萨梁州】 大哥罪犯遭诛,二哥死生别路,三哥身归地府,干闪下我这老业身躯。大哥孝顺识亲疏,二哥留下着当门户,第三个哥哥休言语,你偿命正合去。常言道三人同行小的苦,再不须大叫高呼。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是关汉卿的 一出公案戏。故事是说中牟县王老汉生三子,不愿务农,而喜读书。一天,他为儿子去买文具,无端被皇亲葛彪打死。三个儿子闻讯赶来,一起将葛打死,为父报仇。案子从中牟县移至开封府。府尹包拯昼寝入梦,梦见三只蝴蝶落入蛛网,一只大蝴蝶救走两只蝴蝶,置最小的蝴蝶于不顾。醒后升堂,审的是葛彪一案。包待制要兄弟三人中的首犯抵命,一旁难为了*。最后,*要最小的儿子偿命。包公发现*是继母,老大、老二皆非*亲生,只有老三才是*亲子。他为*的贤达无私所感动,同时也想起自己做的蝴蝶梦,因此设法以死囚代王三偿命,解救了王氏三兄弟。以上所录五曲,描写*在极度矛盾中舍亲子的情况。
*是继母,但是她却是个善良公平的慈母。作品虽然没有涉及她平时对前妻之子的态度,然而在 【隔尾】 中表现了她对大哥、二哥的爱: 大哥是 “牵挂着娘肠肚”,二哥是 “关连着痛肺腑”,她情愿留下孩儿,自己去偿命。虽然大哥、二哥不是她亲生,但都是她抚养长大,与自己的亲儿子没有什么两样。兄弟三人情义深重,都情愿自己顶罪,这种情况下,母亲的取舍是决定性因素。当包拯让大哥顶罪时,*说老爷 “葫芦提” (糊涂),因为老大孝顺; 让老二顶罪时,她又说老爷 “葫芦提”,因为老二会营运生理; 让小的去顶罪时,*不再说话,显然是舍弃了小儿子。这个举动引起包大人的注意,认为老婆子有私情,那小儿子必定是螟蛉子,才会舍得。【牧羊关】 正是包拯审问*为何让小儿子顶罪的经过。但是,审问的结果却大出意外,原来*舍弃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保护继子、舍弃亲子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她之所以能为人所不能为,是出于一种道德信念。她说“我若学妒嫉的桑新妇,不羞见那贤达的鲁义姑”。“桑新妇” 是戏曲、小说中不良妇女的典型,杂剧中用她比喻不忠贞、好妒嫉、不贤达的女子。鲁义姑事见汉刘向 《列女传》,她是春秋战国时鲁国女子。一次,齐国攻鲁国,她抱着亲子带着兄子,躲避齐兵,在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弃亲子,抱兄子而逃。齐军知道她的义行后,为之罢兵。以为妇女尚如此知礼义,何况男子? 不应攻伐这样的国家。“义” 是古代道德中重要的标准之一,像这样弃亲子、全大义的例子,不知其数,如邓伯道弃子救侄,《赵氏*》 中程婴用自己儿子换出*等等,都是备受称赞的事。但是,*舍弃亲子是出于真诚的对道德理想的认同,并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她甚至不打算让别人知道,害怕儿子们知道后,互相生分了。若不是包公怀疑她有私心,再三盘问,还打她的儿子,逼她说出实话,这个秘密怕是无人知道了。她这样做只是为了对得起死去的丈夫和丈夫的前妻,当然也为了完成道德理想,——不会“羞见鲁义姑”,正是这种无功利目的的作为,才更令人尊敬。
包拯为了断案,必定要将供词坐实,所以又问她究竟是谁打死葛彪。【红芍药】、【菩萨梁州】 二曲,*既痛惜儿子们受刑,又埋怨官官相护,这是普通百姓遭遇官司时的无助的血泪哭诉。但是她的决心并没有动摇,仍然说: “第三个哥哥休言语,你偿命正合去。常言道三人同行小的苦,再不须大叫高呼。”她言出如山,亲口判定了儿子的死刑。正如古人所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关键时刻,却能如此从容地做出这样艰难的抉择,而这却是一个饱读诗书的男子汉也未必能做出的无私抉择。
这几支曲语言朴实自然,符合*的身份。并且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心中的悲痛,和她选择时的坚定决心。“不争着前家儿偿了命,显得后尧婆忒心毒”,这是十分朴素的道理,比不上有学问人的煌煌大言,然而崇高与卑微在此一念,真理是无须打扮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6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