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上《鸟的天堂》优秀教案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2.尝试用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选做题)
拓展阅读
1、小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优秀
一、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用心引导学生在学习汇总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二、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是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好处、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潜力。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学习的资料,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构成较强的科学探究潜力。个性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必须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十分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潜力,动手潜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潜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个性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做出正确的教学决定,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实,以保证观察和实验中获得证据的有效性。
2、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图表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对学生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每周都要进行督促和检查。
3、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
4、耐心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构成正确的解释。
2、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父爱之舟》优秀教案优秀
第二课时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课文别有情趣的语言文字,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并学会感恩父母。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并学会感恩父母。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课件出示生词“蚕茧、考试、糖葫芦、暑、煮”等。
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进行朗读,巩固生字词。
2.指名说说上节课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生互相补充
师总结:“我”在梦中,梦到了父亲卖蚕茧给“我”买枇杷、住旅店、给我买豆腐脑、给我做万花筒以及父亲雨雪天背我上学等事情,感受到父亲对“我”无声的爱,我对父亲也有说不尽的感激。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 出示任务:
1)默读课文6-10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2)还有哪些场景,让我泪洒枕边?圈画相关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3. 小组互学,取长补短。
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心酸的哭了。
1)这段文字,你喜欢哪些词句?简要说说原因。
2)边读边想象画面,“我”为什么心酸?我心底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3)这里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心酸的滋味,凑钱很艰难但是全家都愿意把钱花我身上;感受到父亲对我的关爱,也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沉重)
4)为了回馈家庭,我做出了怎样的努力?有怎样的收获?
预设二:父亲划船送我上学。
1)为什么选择划船?这里第二次提到借船,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时候,父亲和姑父轮流为我摇船,却让“我”去睡觉,能睡着 吗?你觉得“我”心里是怎么想的?
3)为了维护“我”的自尊心,父亲又做了什么?(预设:船不靠靠近学校就停)
4)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考取了。你能想象到,父亲看到录取通知书的样子吗?
5)这里第三次提到了姑父的船,作者也是位非常出色的画家,把这船画出来了。这船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次?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
6)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预设:小船作为全文的线索,出现的频率高,这船也是情感的载体。承载了父亲的'爱与无尽的期盼,也承载了我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紧扣文章主题,突出父爱的伟大)
预设三:父亲为我缝补棉被。
1)你们家如果出现缝补的工作,一般都是谁来做?
2)在这里,父亲也承担了母亲的职责,艰难地为我准备行囊。父亲有怨言吗?他在缝补时,会对“我”说些什么?
3)我面对父亲的背影,又有何感受?他会对父亲说些什么?
4)为什么姑爹地小船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5)“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地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作者对父亲怎样地情感?(预设:父爱深沉,伟大,无限感激)
6)作者回忆了这么多难忘的场景,哪个场景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父爱之舟》这篇课文,知道了作者自小家境贫寒,但是父亲一直用他地爱给我温暖。他在回忆中也不断涌现无数让人难忘的场景,无不在诉说着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认真体会父母对大家的爱,及时回应,懂得感恩。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吴冠中的画,课后交流。
五.板书
心酸哭泣
缝补棉被
3、小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优秀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有48名学生,男生27,女生21。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语文能力也较强。男生基本大胆粗犷,女生斯文细心。本学期初,学生学习态度出现波动,孩子们字迹有些潦草了,上课有些散漫了,学习好习惯有些放了?还有几个孩子打上课铃以后迟迟不回教室,上课时忙着各说各的,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
(一)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要求,本册在编写中加强了整合性。(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和整合。单元学习活动的贯通和整合)
(二)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的着力点。本册教材继续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个安排在“大自然的启示”专题中,要求观察大自然现象或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从中的发现或得到的启发。也可以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一个安排在“田园生活”专题中,了解乡村景物和人们的生活。)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四)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200个,以供复习之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选读课文出现的生字一律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三、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从知识到智慧,由技能到习惯绝非一日之功,习惯依靠是快速反应直觉,是要长期实践,反复训练的。
2、本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原则。因为班级有新生,他们学习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不可以一开始上课就很快,第一周,要注意培养他们集体意识,使他们融入到其它同学之中。
3、注重对学生进行读书指导。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要指导全班学生把书读通顺、流利、连贯。
4、要充分利用好教辅手段,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5、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这学期继续让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引导学生做好语言的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的方法。
6、多带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借书,借书过程中加强对读书的指导,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7、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4、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父爱之舟》优秀教案优秀
第一课时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蚕茧、考试、糖葫芦、暑、煮”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场景。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蚕茧、考试、糖葫芦、暑、煮”等词语。
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场景。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母爱的文章,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也学会感恩母亲。那你们的父亲对你们的爱,你看到了吗?与母亲的爱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预设:父亲的爱,含蓄······)说的都非常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父爱的文章吧,看一看作者的父亲是否和我们的父亲一样。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
(4)课文围绕父亲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蚕茧、考试、糖葫芦、暑、煮”等词语的读音。
(3)指导“暑”的写法和笔顺。
(4)课文写了“我”在梦中梦到了儿时的场景,父亲为“我”付出了很多,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愧疚。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我”梦中都出现了哪些场景。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买枇杷,住旅店。
父亲是如何给“我”买枇杷的?
从哪里能看出父母的辛苦?
父亲对“我”寄予厚望,总会及时送我去学校,给“我”添置装备。住旅店,也是选择最便宜的房间,却发生了什么事?
父亲面对我,又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心情?父亲心理会想些什么?
这时候的“我”,又是怎么做的?作者小时喝又是个怎样的孩子?
从哪里,你感受到了父爱?
指导朗读,注意语气。
预设二:吃豆腐脑,玩万花筒。
来到庙会,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小孩子都是爱吃的,看到琳琅满目的食物和玩具,“我”却不忍开口。为什么?
午饭又是如何解决的?父亲又是怎么做的?豆腐脑,他吃了吗?
玩具,父亲想给他买吗?为什么没有买?最后又是怎么做的?
你和爸爸妈妈出门玩,看到吃的和玩的,又是怎么做的?
从哪里感受到了父爱?
预设三:父亲雨雪天气背我。
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有雨有雪的天气,出行不便,父亲是怎么做的?
我在父亲的背上,内心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里为什么提到了母亲的陪嫁“汗巾”,有什么作用?
你有从哪些地方看出了父爱?
5. 采用范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父爱之舟》这篇课文,知道了“我”在梦中,梦到了父亲卖蚕茧给“我”买枇杷、住旅店、给我买豆腐脑、给我做万花筒以及父亲雨雪天背我上学等事情,感受到父亲对“我”无声的爱,我对父亲也有说不尽的感激。那在“我”的梦中,还会有哪些难忘的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搜集吴冠中的其他文章,阅读。
六.板书
买枇杷住旅店
吃豆腐脑玩万花筒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8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