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风》其三十九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5 15:30:31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全诗主要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在诗中诗人是如何寄托自己的情感的?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⑴四海:指天下。

⑵漫漫:无涯无际。

⑶被:披,覆盖。

⑷大荒:广阔的原野。

⑸“荣华”二句: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

⑹租晖:太阳落山时的余辉。

⑺枳棘:有刺的灌木。“梧桐”二句意为,鸳鸾本来栖宿于梧桐,燕雀只配作巢于枳棘,现在情况正相反。喻是非颠倒。

⑻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愿逢迎权势,弃官归乡,并作《归去来辞》。

⑼剑歌:弹剑而歌。《战国策·齐策》记载:战国时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最初不如意,曾三次弹剑而歌。《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调名。

登高四望,海天茫茫,大地苍凉。

秋风劲吹,秋霜遍野,万物萧瑟。

荣华富贵,如水东流,人间万事,尽起波澜。

浮云不定,遮掩太阳,万物黯淡。

雀巢梧桐,荆棘刺丛,双栖鸳鸯。

不如归去,弹剑高歌:行路真难!

这是李白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三十九首。这首诗作于初离朝廷之时,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地广大无边,群物被霜而秋,从而想到光阴飞逝,荣华似水,人生短促,身世飘摇,贤愚颠倒,最后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悲叹。

这是李白在长安失宠以后的思想活动,此时他已经萌发了离京回家的思想。登——望——想——叹,是全诗的脉络。诗中借景寓情,感叹光阴飘忽,世事翻复,也寓有揭露权贵当道的黑暗之意。

原诗约写于诗人在长安被“赐金还山”前后。

句解: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①漫漫:无涯无际。

这两句是说宇宙之广大——登上高处,观看四海,放眼望去,无边无际,天地真大啊!这广大的背后,隐喻着诗人无穷无尽的感伤,引发出使诗人极为愤慨的种种现实:“霜被群物秋”、“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梧桐巢燕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广大无边的宇宙中,充斥着这些无理、无情的现实,怎能不令诗人极端悲愤而予以抗争?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这两句写深秋季节的景况——浓霜覆盖了群物,已是深秋季节;北风飘荡,带来了一片荒寒。霜重风寒,暗喻着*黑暗,*倾轧,有才有识之士,备受欺凌、摧残。诗句以景喻情,含蓄蕴藉,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①巢:筑巢栖宿。 ②鸾:鸾凤一类的鸟。

原诗约写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是年,诗人被“赐金放还”,他内心极度愤慨、极度悲痛。这两句是说,梧桐本来是栖鸾凤的,却被燕雀筑巢栖止;枳棘本来是栖燕雀,鸾凤却委身其中。此种比喻,指小人居上位而得志,君子在下位而失所。是非颠倒,何止于斯!比喻奇特,寄寓深沉,藉含丰富,耐人寻味。

本诗风格“雍容和缓”,属于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风》之三十九。《古风》并非同期所写,但多具批判精神,此诗亦然。

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朝廷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愤怒而致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

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他在41岁的时候,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初始心情兴奋,想有一番作为,但值玄宗后期,*日趋*黑暗,贤能之士屡遭排斥、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2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故发出以上2句诗。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鸳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鸯”所能息止。然而,“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它们已成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

《古风》(其三十九)与《行路难》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风格迥异。《行路难》直率激越:愤不遇,则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信心,则狂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古风》(其三十九)则显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缓。与此诗风格及内容最为相近的是《古风》(其五十四)皆为:愤不遇。

拓展阅读

1、《·把酒问月》阅读答案 原文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时月,今月曾经照人。

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这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像,那飘逸浪漫的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流自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惟妙惟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间流露出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月实为一个,而今人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时月”,亦意味“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人”,亦意味“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意感受。

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评选》)。

2、《张龄·感遇二首》阅读答案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此木岂无阴?

读着张龄这首歌颂丹橘的,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托物喻志之意,尤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有一篇《橘柚垂华实》,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张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慨叹之声。

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人思绪难平,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最后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徒言树桃,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犹绿林”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只树桃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龄》一中称赞张龄“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后一句,是说他的语言清新而简练;前一句,是说他的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像和联想的余地。读这首我们不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人坎坷的身世吗!这首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3、《汪元量·醉歌首》阅读答案

淮襄州郡尽归降,鼙鼓喧天入杭。

国母已无心听政,书生空有泪成行。

汪元量《醉歌》首,写德祐二年(1276)春南宋亡国的史事。当时帝不足五周岁,由祖母谢太后临朝称制,皇室暗弱;文武大臣则“日坐朝堂相争戾”。当元军进抵临安东北的皋亭山时,*寡母不战而降。接着是皇帝、太后(谢太后因病暂留临安)、宗室大臣、宫妃等皆被掳北去。汪元量是宋度宗的侍臣,出入内廷,得宠宫闱,他眼见这种种情状,有许多难言的痛苦。除《醉歌》外,还写了《湖州歌》八首、《越州歌》二首和许多七律七,都是抒发亡国之痛。汪的友人鹤田说:“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湖山类稿跋》)另一位南宋遗民刘辰翁说:在这些里,“忧、悲、恨、叹无不有”(《湖山类稿叙》)。

题《醉歌》,隐含众人皆醉之意。“皋亭山上青烟起,宰执相看似醉酣”(《湖州歌》之一),正是题意脚,也是“忧悲恨叹”的中心。汪元量认为,南宋亡国,罪在宰执大臣。《醉歌》第一首,把坚守六年终于举城降元的吕文焕誉为“载襄阳铁脊梁”,而对隐匿军报、坐视不救的贾似道则跺脚捶胸:“声声骂杀贾平章。”组从开始落笔,字句间就充满极为悲愤的感情。

这一首写大兵压境。淮,指两淮,襄,指荆襄。“淮襄州郡尽归降”——长江中下游南北两岸的广袤领土上,在一年多点的时间内,守将望披靡,一片降幡。如此惨败的结果,自然是导致元军“鼙鼓喧天入杭”。杭,即临安,隋文帝时已置杭州,故称杭。鼙鼓,本是军中战鼓,此处用以指代元军。“鼙鼓喧天”,极写敌军声势;“入杭”之“入”字,则表明如蹈无人之境,哪有一点交兵的气氛?大局如此,罪不在州郡守将,汪元量另有云:“师相平章误我朝,千秋万恨难消。萧墙祸起非今日,不军功在断桥。”(《越州歌》之六)语虽浅露,但对朝廷执政的恨叹之声却极响亮。

句中的“国母”指帝的祖母谢太后,即组第五首中提到的谢道清。她临朝称制,当时年已六七岁,多次受宰执权臣的愚弄,面对这个残破局面,何来挽狂澜的心力?所以说“已无心听政”。末句的“书生”,应是汪元量自称,也可泛指不在位谋政的忧国儒生。这些人读圣贤书,沾朝廷恩,当此国亡家破之时,只有长歌当哭。“有泪成行”,已是悲痛,着一“空”字于前,则尤显悲凉。读至此,不免使人想到贺的名句:“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南园》之六)虽别是一种心境,悲愤之情则完相通。

这首的前两句明写战局惨败,暗写权臣误国;镜头从万里淮襄的一片降幡摇向元军直入都城临安,再推出两个特写:宫廷黯淡,儒生痛哭。远近疏密,自成格局。

〕成:一作“千”。一般认为汪元量是“供奉内廷的琴师”,实,他不止以“善琴受知绍陵”(《钱塘县志·文苑传》),、琴而外,亦能画,有陈谟《题吕仲善所藏汪水云草虫卷子》可证。陈泰《送钱塘琴士汪水云》中,还有“东观初令习书史,宝诏再直行丝纶”一类的话。他又熟谙典籍,常自称“书生”。吟山《赠汪水云》:“青云贵戚玉麟儿,曾逐銮车入紫闱,*窗前窥面日,太真膝上画眉时。”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古风》其三十九全诗注释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27165.html

热门阅读

  1. 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的自查报告
  2. 人美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箱板上的新发现》教学设计
  3. 《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翻译及赏析
  4. 关于描写思念的诗句
  5. 重阳节给爷爷奶奶的祝福语
  6. 培训表彰大会学员代表发言稿
  7. 最新的除夕QQ祝福短信精选
  8. 对爱情绝望的句子有哪些
  9. 3女生节搞笑祝福语短信
  10. 难忘的春节作文范文
  11. 特拉维夫无处不在的花花草草美文
  12. 朋友20岁生日祝福语
  13. 名著《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900字
  14. 中学军训及入学教育的通知
  15. 音乐课教学反思范文550字
  16.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17. 关于桥的教案
  18. 微信优美的句子大全
  19. 24个字的精辟句子
  20.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
  21. 对人生无奈的诗句
  22. 数的形成教案设计
  23.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同步作文:我想要变成天使
  24. 初恋我们不懂爱美文摘抄
  25. 描写四季的经典诗句
  26. 何不去争做红花教师发言稿
  27. 关于划龙舟作文500字
  28. 学校新学期教学个人工作计划
  29. 相声剧本《小学生》
  30. 乌云和太阳寓言故事
  31. 红桥游记的阅读题答案
  32. 2016关于实训心得体会
  33. 惊蛰节气祝福语
  34. 《袁州州学记》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35. 2016年语文国培心得体会
  36. 2016年最新新年祝福语
  37. 关于错过的人的句子摘抄
  38. 五字成语故事:河东狮子吼
  39. 《戴小桥和他的哥儿们》读后感
  40. 201浅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5 13:58:57
本页面最近被 503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河南,TA在页面停留了 116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