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反思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27 23:57:45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范文

学习了第一组的自然景观,今天我们开始第二组以观察和发现为的学习征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伴随着对《望庐山瀑布》的复习,我们开始了对《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学习。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诗人会写下“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自己处在庐山的群山之中”。

最后我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评价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是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有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自己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而是等到老师或者同学点穿以后在猛然醒悟。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我反复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细节之后,感到教学中有四点遗憾:

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二、细节的瑕疵。 在朗读古诗的环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由于经验不足,我有些乱了阵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教学方式还缺乏灵活性。如果能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行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还不够到位,如联系《画杨桃》都是很好的实例,没有真正处理到位。四、在最后的默写环节,难度较大。能背不一定能写正确,在朗读过程中忽视了易错字的点拨,导致默写效果大跌眼镜,要重视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不能随心所欲。

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较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

一、引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吸引了古今中外的众多游客。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宋朝的时候,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释题根据课本中的注释理解题目。三、理解文章内容 1、诗人游了风景秀丽的庐山,却留下了一个遗憾,是什么呢?(不识庐山真面目) 2、但从诗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诗人是很认真地观赏了庐山的,从诗中哪里看出来? 引出横看、侧看、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理解角度不同,所见不同 3、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都给诗人不同的感受,说明了庐山风景怎样?

千姿百态,景色奇丽。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4、诗人从多个角度来看庐山,感受到了庐山的美,难道还没看清楚它的面目吗?为什么还说“不识”?

用之所以-------是因为--------把最后两句话连起来。 为什么还会不清楚呢?

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板书:入其内,局部) 怎样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

还要在庐山之外,这样才能看到它的全貌。(板书:出其外,整体) 怎样才算是“识”了庐山的真面目呢?

既要了解庐山的局部,又要了解它的全貌,就是对庐山有全面的了解。 5、指导朗读,感受诗人的慨叹四、看山如此,看人、看事又怎样呢?示题:小明上课老爱说话,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你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他这种做法的坏处吗?引导学生从对已,对人,对家庭,对社会等角度来分析;引导学生从学生本身上找原因、了解他的家庭背景等方法,“入其内”,找了上课讲话的内因。五、小结 不管看山,还是看人看事,只以“入其内,出其外”的方法,才能全面的分析,避免受到局部的迷惑。刚才,我们说,诗人游庐山,留有遗憾,现在,我感觉到呀,其实,诗人,一点也不遗憾,你们知道为什么了吧?

诗人从看山中,悟出了人生哲理,这将使他一生受益,是最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看山 出其内,入其外。看人 看事 局部 整体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用一个主问题(大问题)引领全首诗的教学同样适用古诗的教学,四年级学生能够适应这种方法,避免了逐词逐句讲授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

3、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融于“他有一个什么遗憾”“难道他没认真地观赏吗”和“他为什么没有遗憾呢”等问题中,较易地理解“入其内,出其外”,能懂得要全面分析事物的道理。

4、学生难于在生活中发现例子,并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拓展阅读

1、田园诗情语

近期我班习了《田园诗情》一。说实话,这篇课初次阅读,不知道在中如何操作,通过复阅读仔细品味,越发喜欢这篇写景的抒情散了。

中,我首先从课入手:看了课你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田园?(泛指农村)

什么是诗情?(指的是诗一般美好的情韵和意境)

什么是田园诗情?(以优美的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精心选择了极富特色的一系列景观)

描写了怎样的景观?

此时,再让生打开书,阅读课,师质疑:

结尾处说:“这才是真正的荷兰”。

“那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子的”(-于是习积极性大增。)

生: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

生: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

生:到了傍晚,我们看见------

生:运河之中------

每到一处,引领生感受荷兰和谐、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图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此时,课已清晰的展现在同们的面前。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互动,也可老师提出问共同解决,我紧紧围绕“这才是真正的荷兰”入手,把自己的预设与生的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为本,引导生多次朗读课,进一步领会课生不仅进一步把握了中描绘的田园风光,而且认识到了“只有懂得享受宁静的人,才不会去破坏自然,才能拥有这样美好的生活环境”。

因此,对于一篇新课,作为老师一定要复的咀嚼,仔细地品味,找到掌握知识的突破口,这样才能使生真正读懂课,情感、态度和价值都经历了一次熏陶和升华,质量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田园诗情》

首先,解读读课不是以简单的说,抽象的说理进行的,而是在师的引导下通过生自己的阅读和赏析语言字,逐渐领悟理解体会。当讲到第二节有关草原的描写“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时,这时我就可以引导生认真品读。以各种形式来读,圈画关键词语“极目远眺”“碧绿”“丝绒般”“黑白两色”,让生自读、自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自然地感受:“极目远眺”读出草原之广,一望无边;”碧绿“,这是怎样的一种绿?不必用语言描述,把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丝绒“摸过吗?什么感觉?读出了草原的平整、柔软。原来这是一篇广阔、平整、及其柔软的草原,一起再来感受,读读。这时生的自主体验有了吗?结果已经不言自明了。

其次,对于生的自主体验才是“重中之重”。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本课我设计了一条主线:荷兰牧场之国的“五幅美图”。我提问:“五幅美图你喜欢哪幅?找到那段,美美地读一读,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觉美?”但是在接下来的中,我却没有放手让生自由习,而是生怕生说乱,一步一个问地牵着孩子走,“欲放没能放”,也就没有了所谓的“自主”了。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语中一种最重要的东西生的体验、探究和感悟。只有真正树立起生主体的想,并落实到具体的过程中,尊重、相信生主体,才能开发生的习潜能。让生积极参与课堂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师是否给了生足够大的平台。“生为主体,师为主导”,时刻牢记把主体地位还给生。

我会不断努力,在以后的实践中,在课堂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设计,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3、《将心比心》的优秀

常常听到这样的对话:“这篇(略读)课我用了两个课时才上完。你呢?”“一个课时。略读课嘛,生读读说说就行了。”我想,前者是将略读课等同于精讲课,后者则是将略读课忽略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关于略读课,《用书》有明确要求:

一是内容上,理解课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一般是“粗知课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要求。

二是方法上,师要更加放手,要让生运用在精读课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我想,编者安排略读课,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嚼字,只要求“粗知课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我这样设计了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将心比心》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吗?课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读课,感知内容

读通读顺课,想想课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三、细读课,探究情感

1、默读记叙这两件事的一、二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2、在自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

3、生交流读后感受,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读母亲平静的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5、多种方式读课最后一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6、有感情地朗读课

四、拓展延伸,总结专

1、创设情景,模拟对话,说明“将心比心”:

⑴ 公共汽车上,一位少先队员给老奶奶让座。

⑵ 公路边,你看见一位老爷爷正在植树。

2、对本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

3、小练笔:

写在做人处事上给你启示的一个人或是一件事。

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课时自然地把生带到本单元的习主中;结束时,又引导生对整组课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课后练笔,使整 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有不同的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以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真正增加语知识的含量为目标来,这样才能得法,真正提高生的语素养。

4、田园诗情的

《田园诗情》以优美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习这篇课,主要就是要让生通过与本的对话,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感悟荷兰的美,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语句。由于这一单元的几篇课都是写景的章,在校前一周备课后我就着手做了课件,上课时我将这些课件恰到好处的呈现给生,效果不错,现将其中的两个片段摘录下来:

一、“读”领风**,“读”中生情。语新《课标》中指出:“应该重视朗读的训练”。在课堂上,当生通过默读,自主习,充分自读体会后,我组织生集体交流,让他们读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我顺势引导“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生再读时已经有了些许进步。接着其他同可以再补充自己的体会,再读,这样,生们读得越来越好,而且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体会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这样,一节课就在美妙的朗读声中度过了,不仅提高了生的朗读水平,而且感悟到了荷兰的田园美景。

二、抓住关键词语悟情。在中,老师如果抓住重点词有的放矢地引导生自读自悟,取得的效果相当好。因为让生面对课一遍一遍地读书,自感自悟,这种手段既简单,又增强了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生的个性。在本课时,当生读出“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自由驰骋。辽阔的原野似乎归他们所有,他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时,他们说从中体会到了骏马的强壮,我接着问:“从哪体会到的?”他们就找到了“剽悍强壮”“腿粗如桩”这两个词。接着我继续问:“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生又读,说读出了马多,从“成群”这儿体会到的,然后我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这些体会读出来,他们一下子就读好了……

一节课下来,生从读中感悟到了荷兰这个国家的美,连动物都生活得如此惬意,课上完了,但是这课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读的妙处,在以后的中,我想我会引导生真正去读,用读打开作者的心,打开本的门!

5、《搭配中的问》

《搭配中的问》是北师大版小实验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材中的主情境是是“配菜”,通过这一情境活动的逐步深入,训练生有序考能力,培养习数的兴趣和用数方法解决问的意识。

1、放手让生独立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交流和全班馈。生在完成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进行指导,我发现大部分生没有困难,只有极个别的生有一些困难,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时候也解决了此问

2、生积极考,勇于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的时候,生不同的解决路放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有趣的是生在交流各自的想法的时候,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走的。

3、运用方法,引申练习。中,我先让生独立完成,在生独立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交流和全班馈,重点让生说从配餐的知识迁移到走路有一些困难,但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时候也解决了此问,特别生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是怎么走路的时候都是都非常有顺序的,我在校和少年宫之间又增加了一条路,叫做F路,问是这个时候有几条路可以走,生竟然脱口而出是3×3=9,生还解释为什么是9条路。

总之,这节课我先从生身边的情景出发,通过问引导生积极考,注意联系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数生的距离。让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中,我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

1、紧密联系联系生的生活实际,为生提供探索的空间,给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放手让生玩,引导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感悟数和体验数,大大调动习的积极性。

2、重视习的过程,积极鼓励生独立考,在生独立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习,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习,师给生留了习的时间和空间,给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生积极的参与研究与习,师注意走进生,和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生有疑问的时候,帮助生排除障碍。

3、重视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分析,引导生从无序维过渡到有序维,使生的维明晰化、条理化。

点击查看更多《题西林壁》教学反思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44171.html

热门阅读

  1. 《哪一款手机费套餐更合适》说课稿范文
  2. 春天的诗句古诗
  3. 慈母情深优秀教案
  4. 关于光棍节的祝福短信
  5. 2016年元旦贺卡祝福语大全
  6.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范文
  7. 关于梨花的诗句
  8. 时间之上的花朵美文
  9. 环境保护手抄报上的字
  10. 关于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探析论文
  11. 清明节的古诗配画
  12. 怒火的造句
  13. 公司股权质押合同范本
  14. 旅行感悟语录
  15. 201年元宵节简短祝福语
  16. 窃读记的教学反思范文
  17. 英语故事三只小猪
  18. 童话故事作文:小鸭交朋友
  19. 《做个岩石百宝箱》教学反思范文
  20. 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演讲稿
  21. 201年愚人节搞笑的微信祝福语
  22. 知识产权使用授权协议参考范文
  23. 热闹的春节手抄报素材
  24. 描写长江的著名古代诗句
  25. 作文:难忘的六一儿童节
  26. 有哪些描写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心理的好句
  27. 描写雨的古诗句
  28. 《妈妈是公主》读后感
  29. 登鹿门山怀古原文及赏析
  30. 正月十五元宵节贺词
  31. 梦中的王子童话故事
  32. 心情郁闷的句子
  33. 拍抖音真有趣随笔
  34.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设计
  35. 青年节的鼓励同学的短信祝福
  36. 大学生记者团校园记者节活动的通知
  37. 牛首山之行随笔
  38. 林清玄乡土散文特质
  39. 朋友开业祝福语介绍
  40. 关于高中学生五四青年节祝福语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5 17:02:36
本页面最近被 621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海南,TA在页面停留了 64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