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的教学反思范文
开学第一天就开始上新课,今天是第二天,也就完成了本课的第二课时。我没有觉得这篇课文学完了,更没觉得学生学到了。本课的重点我定在“品读描写”我“阅读滋味的句子,以及相关的动作、心理描写的语句”。整个课堂上我的内容较为分散,重点不突出,重点语句没有深入品读,并没有延伸到写作上来。这些种种不足让我看到了一个破碎的课堂,表面看起来是教了一堂课,实际上成效却非常得有限。
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第一课时的整体感知方面没有落实到位,本来应该在第一课时就完成对“我”读书过程的艰苦以及快乐又一个整体的把握,但因为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词语花费了太多时间,所以教学内容没完成。
2、在第二课时进入本课重点时,在画出描写“我”窃读滋味的有关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这一部分时学生找得很不错,基本上都找出来了。但是在引导他们品读的时候,我自己出问题了:深度不够、语言不够有*性、没有拓展训练。这一些都是我一直以来的缺点。
3、在回答“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时,我又犯了一个常犯的毛病,就是让学生们直接写。没有任何梯度的引导就让他们写,他们压根写不出来。而我在课前也没有好好设想如何进行引导,自以为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的,结果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最后要反思的是学生的答题规范性,从大部分学生来看,答题随便,对问题的理解不深,草草了事。这些都是我今后要不断改变强化的。加油。
拓展阅读
1、2020关于《心愿》的教学反思范文
《心愿》一文叙述了刘爱欣爷爷在自己生活不富裕的情况下,用拾破烂挣来的钱资助即将辍学的孩子,死后对此仍念念不忘的故事,赞扬了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和扶困济贫的优秀品质。文章感人至深,作者恰当地穿*“我”的感受,巧设悬疑,一步步将情感推向**。而文中“我”的感受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来体现的。在教学中,我牢牢抓住情感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并结合学生平时叙事时出现的问题,恰当地点拨,适时地渗透写作方法,逐步达到读为写服务的目标。
一抓收到助学信和汇款时的疑惑和意外体会“我”的内心状态;二抓“我”与大杂院老奶奶的对话体会“我”的诧异和感动;三抓“我全明白了:刘爷爷是用自己拾破烂挣来的钱,供我上了这么多年学”这段心理描写来体会“我”的百感交集。教学至此,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深深地被刘爱欣爷爷那种助人为乐、扶困济贫的美德所打动,被文中“我”与刘爷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所折服。此时,我再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这就是通过心理描写来体现故事主人公的感受的魅力所在。学生似乎有些明白了,应该如何将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本文教学中,我自认为最成功的地方还在于结课时的练习设计。当学生感动于刘爱欣爷爷的善举时,我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假如你就是刘爷爷资助的那个孩子,跪在刘爷爷的坟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当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要求学生以被资助人的身份给远在天堂的刘爷爷写一封信。可惜的是,时间不够,没能让学生当堂写,而是作为家庭作业去完成。我担心时间会冲淡学生的那种情绪,期待明天收上来的日记!
《心愿》一课的教学,虽然有些环节没有预先设计的那样流畅,但是总的来讲,教学中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渗透适时、恰当,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我感觉,我的课堂教学正在向“读为写服务”的目标靠近,我相信,只要我有行动,只要我坚持,学生就一定会给我惊喜。
2、浅谈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设计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时间应用等主要形式进行教学的。
1、激趣导入,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
在上课的开始,就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读儿歌,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从而提示学生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同时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课堂学习氛围。
2、复习与思考
复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旧知识的矛盾点,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做了必要的铺垫,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同时设计成生活中的问题,贴近生活,实践了课标中的理念: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实践应用。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
3、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除了学生自己的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资料外,我还让他们用不同的单位计量同一个图形的面积。如:对小一些的用分米和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如课桌、写字台等;对大一些的用米和分米测量,如教室、住室等,测量后再分别计算出面积。
4、解决问题,实践应用
学生探究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后,有一种应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结果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马上引入实践应用。我把导入时的问题设计成第一道练习,将20平方分米直接转化成平方厘米,学生在这时已经可以解决了,通过他们的独立思考,积极的将问题加以解答,是对知识的一次实践应用。这种“学以致用”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作业:1平方米=1000平方厘米,有一定的难度富有挑战性,同时又是对原有知识的综合利用。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融会贯通,应用自己探究获取的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总之对这节课的教学,我尽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成功!
3、2020关于《心愿》的教学反思范文
《心愿》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在巴黎街道公园里同一位法国小姑娘和她的父母友好亲切的谈话,表现了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巩固和发展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共同心愿。教育孩子们爱好和平,做和平合使者。
文中维勒尼克的一家人都是“中国迷”,她的父亲从中国带回了广东凉席、福建纸伞、苏州刺绣……我巧用课件给学生展示了这些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物品图片,配上了古筝曲<高山流水>,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此时,我利用了文中“有的艺术品他们连名字都叫不出来”,让孩子们去发挥充分的想象,父亲带回的这些艺术品还会是什么呢?孩子们的答案非常多,有北京糖人、中国字画、京剧脸谱、中国唐装……在增补了想象空白之时,孩子们更加体会出小女孩的父亲是个“中国迷”,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出祖国灿烂文化的具大魅力。
在文章结尾处的处理上,我考虑到今年是中法建交40周年,我巧妙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在课后延伸时给孩子们播放了中法建交40周年之时,也就是20xx年1月23日,中国农历猴年春节时,中国人民在法国香榭里舍大街进行舞龙、扭秧歌等极富中国民族特色的表演录像,看了录像后,孩子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两国之间的文化、经济各方面都在扩大交流,修建一座友谊的桥梁,是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进一步从感性和理性上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次理解,激发了学生做友好使者的强烈愿望。整堂课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有所收获,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了更大提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34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