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范文
反思我的教学,从三方面来说:
一、优点
1、能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验、验证的方法,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充分落实了“双基”。
2、教师能够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动机。
3、教师的亲和力非常好,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氛围,从学生出发,注意引导,使学生更好地探究知识。
二、不足
1、在学生实验时,皮筋振动的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知道如果能将皮筋固定好,效果会更明显,也会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声音。
2、在科学课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必须做到的,因此科学素养也是逐步培养的,在做实验时,应该把这种比较实验严密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使同学们知道科学课上实验必须严密。在研究观察物体发声时不发声时比较,可以选择两把格尺,但必须是完全相同的。如果没有完全相同的格尺可以用一把格尺进行有序观察。
3、在学生实验汇报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让学生说清是怎样做的,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在教学中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备学生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因此在引入音*时,让学生对音*这一材料并不明白是干什么的,只是知道这就叫音*,这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对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用音*实验时,如果再强调的多一些,方法讲的确切一些,在观察音*实验时,效果会更好。
三、值得研讨的地方
1、在科学课上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但是在本节课上是否该把液体、气体振动引入进来呢?
2、在每堂科学课上都必须让每一个环节尽善尽美吗?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选择问题—猜想、假说—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拓展应用—全课总结,在短短的40分钟内,应让哪部分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呢?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反思,这将有利于提醒今后的课堂教学。
拓展阅读
1、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案范本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轻轻击打、拨动我们小组发现
鼓
钢尺
皮筋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新课 标第一 网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的原因,但是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理解振动会产生声音。我在教学完这一课后,是很勉强地让学生知道振动会产生声音,而学生对于敲击会使物体振动,并产生声音。学生是很难理解。分析自己在教学中让学生不能完全明白振动会产生声音的原因是我没有充分利用反证法来证明振动产生声音的原因。自己对于教材的这一个认识还不够,所以在课堂中也没有让学生来证明,只是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无意之间有了一个手握正在振动的音叉而使得声音停止的一个发现,学生也正好利用这一个发现证实了物体的振动会产生声音,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失。
思考一:学生在这一节课里的活动有多少,(由于材料有限,没有让每组学生都有实验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思考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思考二: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四、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2、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教学反思及建议范文
一、总体设计思想:
就教材内容本身而言,本节课存在着一些微观的、学生陌生的科学名词,如分子、原子、有机物、无机物、能量等等,怎样深入浅出地化解难点、化抽象为直观、化微观为宏观,是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然而,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生物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当研究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习生物科学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居于这点考虑,只要有利于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能用,无论什么样的教学资源都能用。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一切从学生出发。"那么,哪里是切入口呢?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基础、抽象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宏观的、活的事实来描述、类比微观的、抽象的科学原理,让他们在操作和观察中体验、探究科学的形成过程。
二、课堂教学的操作过程:
(一)导语: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想无论怎样*,每一节课都应该设计一个独具匠心的开课,从本节课教材内容的需要看,在逻辑上存在着"细胞为什么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教学前提;从学生的需要看,他们要初步体验一下"细胞的物质和能量"是什么,从课堂教学一切的功能看,导语应激起学生的的求知兴趣,如何高度统一地完成三个功能呢?我设计的导入是:拍手操;设计问题:(1)我们的运动需要能量吗?我们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哪里?(2)构成我们身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的单位是什么?
(二)几个教学内容的处理:
1、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抽象而陌生,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有哪些事实与"分子与原子"有关呢?限于学生的科学常识水平,只能用宏观的生活现象去类比微观事实,化抽象为直观如观看视频、动画等。
这一部分教材内容涉及到无机物、有机物,蛋白质、糖类等较多的科学名词,如何让学生体验科学形成过程呢?笔者设计了演示实验,将教材的文字叙述部分转化为实验观察,让学生体验科学论证过程的严谨逻辑。
3、关于细胞膜及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精确的去理解细胞膜是有生物活性的半透膜,可以把它和保安的职责相类比。细胞的生活为什么需要能量的问题,是很抽象的,所以利用动画等来解决抽象的问题。
三、体会:
新课标要求教师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我认为这两个转变都可以统一归结为一句话:思考问题就是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那么,学生需要什么呢?
他们不喜欢板着脸的老学究,他们需要充满活力,能和他们平等交流的大朋友、老朋友。老师年龄大了不要紧,怕的是二十岁的年龄,一百岁的心脏。课余,你得和他们聊聊,研究他们的语言,倾听他们的心声。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和他们熔为一体。
他们不喜欢老师把一节课掐得正儿八经,高深莫测,他们希望用他们的方式和眼光去学习新的知识。
他们可不管你上课用得是讲授法,还是探究法,只要他们在你的课堂上觉得"很爽",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他们就喜欢。其实不管什么方法,哪怕是灌输法,只要你灌得巧妙,就是好方法。
3、《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护》教学反思范文
《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护》是人教版初中思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是第三课的落脚点,主要说明了应积极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担负起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的义务,在全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设计在结构上打破了教科书原有的体系模式,先引导学生发现“人具有社会性”,激发学生对生命健康的热爱;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效果,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情感驱动的方式组织教与学,“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于体验中感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问后,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回答进行评价,错误的地方要指出,好的地方要表扬、鼓励,提高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要对其回答的内容进行总结,自然引导到下一个问题,但我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做的较少,而是自己说出下一个教学内容。
3、在最后一个救人的教学案例中,我没有对其行为的深层次原因联系到课本重点上。比如,钟平、黄晓芳的行为就是课本上所说即“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又“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权”的具体表现。而另外两人,一个过分的行使生命健康权而不关注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权;一个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权而不顾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如果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就可以点明并突出课本重点,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
4、课后作业没有得到拓展延伸。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47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