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文学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8-06 09:38:41

古诗《题西林壁》文学鉴赏

苏轼 【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一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赏析二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拓展阅读

1、《西西》的教师个人教札记

【**--课件】

1.教重在诵读和积累。

熟读成诵是理解、欣、内化的最好手段。要引导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如小组读、自由读、接力读、比赛读、表演读,读出句的语言美、音韵美、韵律美,从而增强语感,达到积累语言、积累形象、积累观念、孕育美感、怡情悦性之目的。

2.教重在领会大意,习得方法。

教材中精选的大多出自名家之手。这些人在为人行事作等方面有不少轶闻趣事,其中的某些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生了解和课内容相关的故事,有助于生整体把握课内容,提高习质量。在习实践中运用读、分、译、调、增、连、体等七字方针理解句大意,从而逐步掌握的方法,自己

3.教重在品味字句,领会意境,获得美感。

要引导生推敲重点字词,习得推敲字词的方法并有所心得。借助形象思维把语言字承载的信息加工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置生于意中,从而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要用独特的魅力激发生兴趣,促成他们在习中获得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去领略祖国语言和化的灿烂辉煌,产生浓浓的热爱中华民族优秀化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要利用各种习资源,如生已有的经验、知识等,引导生去领悟形象美、意蕴美、结构美、哲理美、情感美。

4.教要有意识地建构语言形式,锤炼语言,飞扬采。

整体上说,汉语言是属于体语言,尤其是唐宋词,语言精练,形式特别。要抓住特别的语言形式,引领生或顺水推舟,或模仿创作,或扩展延伸,或逆思而动。如本设计第七项填空练习便是一例。语言的模式建构多了,运用起来就能得心应手,从而熟练地驾驭语言,飞扬采。

2、2018高考语四年级语

西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西寺墙上的一首。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全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山重水复疑无路③,柳暗花明又一村④。

箫鼓追随春社近⑤,衣冠简朴风存⑥。

从今若许闲乘月⑦,拄杖无时夜叩门⑧。

注释:

①:腊酒:头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中代指猪肉。

③: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⑤:箫鼓:吹箫打鼓。春社: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⑥:风存:保留着淳朴代风俗。

⑦: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⑧:无时:随时。叩(kòu)门:敲门。

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生字:腊(là)浑(hún)豚(tún)

一、解释词句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不知道庐山的真样子,是因为自己在山里面,只能看到一部分。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不要笑农民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总能用足够的东西招待客人。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走过了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以为没有路,在前面看到一簇簇花,一棵棵树,就知道前面又有村子了。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二、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没希望了,忽然有了新的转机。

3、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应该用那句句来形容?(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

三、悟理:

西》让我们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结果是不同的,我们要全面看事情。

3、澡兰香·钟羽淮安重午析吴英的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莫唱江南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译及注释

情人手腕上系着五色丝线,篆书写的咒语符篆戴在头上,以避邪驱疫。在天青色纱帐中,她睡得格外香甜。在庭院中花树下摆好酒宴,在窗前轻摇彩扇,当歌对饮,往日的美景历历在目。当时曾在她的石榴裙上写词,今天窗外的石榴已经凋残,曾经的欢乐已逝,光阴似箭,沙洲上柔嫩的蒲草在风中摇曳,茫茫如一片青烟,请不要再唱江南的曲,那幽怨悲抑的哀曲,怎能安慰屈子的沉冤?春风和煦中燕子已生小燕,连绵细雨中梅子已渐渐黄圆。正午的骄阳正烈,美人是否也在幕帘中沐浴香兰?想她一定会回到绣楼,剪下菖蒲浸酒,自饮自怜。怅望中我仰望苍空,看那一弯新月冉冉升起,那清淡的月光伴随着我,来到这海角天边。

【注释】

⑴淮安:今江苏淮安县。重午:端午节。

⑵盘丝:腕上系五色丝线。

⑶巧篆:精巧剪纸,妆饰于头发簪上。

⑷玉隐绀纱睡觉:玉人隐在天青色纱帐中睡觉。

⑸银瓶:汲水器。

⑹采箑(sha四声):彩扇。

⑺写榴裙:是指在红色裙上写字。

⑻红绡退萼:石榴花瓣落后留下花萼。

⑼烟蒻(ruò):柔弱蒲草。

⑽沉魄:指屈原。

⑾午镜:盆水如镜。澡兰:五月五日,煮兰水沐浴。

⑿秦楼:秦穆公女弄玉,与萧史吹箫引凤,穆公为之筑凤台,后遂传为秦楼。

⒀菖蒲:端午一寸九节菖蒲浸酒,以辟瘟气。

这首词,从内容来看是怀念作者的一位能歌善舞的姬妾。此时他客居淮安(今属江苏),正值端午佳节,不免思念家中的亲人,于是写了这首词。

词写于端午节,所以词中以端午的天气、习俗作为线索贯穿所叙之事和所抒之情。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盘丝”指盘旋的五色丝。端午节人有以五色丝绕臂的风俗,认为如此可以驱鬼祛邪。梦窗词爱写美人的一部分,如手腕、足。端午节系着五色丝的玉腕的意象更是经常在梦窗词中出现。“巧篆”指书写了咒语或符篆的小笺,将它戴在自己的发簪上,人认为端午佩带符篆可以避兵气。“绀纱”指天青色的纱帐,此物也正当时令。三句均为倒装句,从追忆往昔写起:过去每逢端午佳节这位冰肌玉肤的人儿总要早早推帐揽衣而起,准备好应节的饰物,打扮停当,欢度佳节。这里颠倒叙述次序,意在强调面之“重午”。

“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银瓶”本指酒皿,这里借代宴饮,“露井”本指没有覆盖的井,这里泛指花前树下。“彩箑”,彩扇,歌儿舞女所持,这里指代歌舞。“云窗”指镂刻精美的花窗。“银瓶”三句连用四个有色彩感的美丽事物,极精当地描绘出昔日的欢会,或在花前树下,或在华堂之中,环境固然美好,人亦年轻风流。“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写裙”用《宋书·羊欣传》典。书法家王献之到羊欣家,羊著新绢裙午睡,献之在裙上书写数幅而去。这故事反映出南朝士人洒脱的性格,词人用来表现他和姬人的爱情生活。词人见窗外榴花将谢,由榴花想到石榴裙,于是自然忆起在姬人裙上书写的韵事。石榴花谢,人分两地,乐事难再,不由得让人伤感。“黍梦光阴,渐老汀州烟”。“黍梦”指黄粱梦,典出唐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这里形容光阴似箭,“烟”形容嫩蒲的细弱,蒲草也是时令植物。

此二句言时光易逝,盛衰无常,连烟都要变老,何况石榴花呢?因此,从景物的衰败中以见人事的变迁,但上片结句占明的“渐老汀洲烟”却是当令景象,风景不殊,更使人感慨人事全非。

“莫唱江南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这句自然联想到了和端午节有关的典故。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后逢此节日便唱为他招魂的歌曲。上片作者已沉浸在青春易逝的哀伤中,所以不忍再听招魂之曲。

“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前两句以景物烘托时令。燕子春末夏初生雏,五月梅子黄,梅熟时雨曰黄梅雨。此非必当时实见。“午镜”也是当令物品。在端午日按习俗要高悬石炼镜。说是有驱鬼避邪的作用。“澡兰”,代风俗,端午节人们要用兰汤洗浴。

作者看到家家帘幕低垂而引起午镜澡兰的联想,他想自己所思念的人这时也正在洗浴吧。此句又转回到端午,引出下两句:“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这二句写思念之深,不禁设想姬人也在思念自己,她一边独酌,一边盘算着,词人何时才能归来,这真是一幅逼真的思妇图。“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新蟾”指新月,照应端午,“天角”,天涯海角,指淮安,当时已是南宋北部边界。这二句说她的等待也是徒然。她只能同词人一样望着天边的新月,苦苦相思吧!结句用共望新月表达了词人无穷无尽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在铺写展开过程中打乱了时间、空间的顺序,正是因为这种时空交错,使人眼花缭乱,张炎评吴词“碎拆下来,不成片断”,有一定道理。但细细吟思,就会发现这些片断仍然有迹可寻。

画面围绕着端午节的风物、景色、风俗组合在一起,似断实续。在风格上也体现了吴词绵密缜丽的特点,词中多意象而少动作,好像它们中间缺少必要的钩连。并爱用丽字和典故,显得意深而词奥。但当读者抓住了词人感情的脉络和吴词在结构上的特点的话,还是可以读懂的。

人简介】

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4、《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原、翻译及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春天已到长门宫,春草青青,梅花才绽开,一点点,未开匀。

取出笼中碧云茶,碾碎的末儿玉一样晶莹,想留住消晨的好梦,咂一口,惊破了一杯碧绿的春景。

层层花影掩映着重重门,疏疏帘幕透进淡淡月影,多么好的黄昏。

两年第三次辜负了春神,归来吧,说什么也要好好品味今春的温馨。

注释

长门:长门宫,汉代宫名。汉武帝的陈皇后因妒失宠,打入长门宫。这里以“长门”意指女主人公冷寂孤独的住所。

些子:少许。破:绽开、吐艳。

碧云:指茶团。宋代的茶叶大都制成团状,饮用时要碾碎再煮。碧:形容茶的颜色。笼碾:两种碾茶用具,这里作为动词用,指把茶团放在各种器皿中碾碎。玉成尘:把茶团碾得细如粉尘。这里“玉”字呼应“碧”字。

留晓梦:还留恋和陶醉在拂晓时分做的好梦中。

一瓯春:指一盂茶。瓯:盆、盂等盛器。以春字暗喻茶水,含蕴变得丰富。春茶,春醪,春水,春花,春情,春天的一切美好之物,均含在面前这一瓯浓液之中。

二年三度:指第一年的春天到第三年的初春,就时间而言是两年或两年多,就逢春次数而言则是三次。东君:原指太阳,后演变为春神。词中指美好的春光。

1、 平慧善 .李清照词选译 .重庆市 :巴蜀书社 ,1990年 :16-18页 .

2、 孙乃修 .唐宋析 李清照词析 .海口市 :海南出版社 ,1997年 :46-48页 .

这首词,以惜春为抒情线索。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塑造了一个感情丰富而专注的女主人公形象。

作品的开头描绘出初春好景象:“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派新春景象,显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为全词定下了基调。

开头的几句耐人寻味:第一,首句是借用五代薛昭蕴《小重山》词之一的成句,劈头传出了春的消息。长门,原汉宫名。它是汉武帝陈皇后阿娇失宠后居住的地方,后来多以它代指“冷宫”。李清照以“长门”入词,则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自己有一种难言的幽伤,借用上述薛昭蕴宫怨词的意境,为下表达这种幽伤作了情绪上的铺垫。二是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特有声息。“春到长门春草青”,一句连用两个“春”字,描摹出春天一到,春草即刻舒展身姿的情态,给人以春风拂面的快感。不仅写出了春的神奇,还借春草在经历了寒冬之后对春天的渴盼,暗示女词人回到丈夫身边的无限快感。

第二,宛如一幅斑斓的绘画,起拍以下三句有着迷人的色彩和构图。看那江梅花朵和蓓蕾相间,梅枝与新蕊互衬,愈发显得错落有致,相映成趣。这些共同组成了一幅娇妍的春意图,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的希望。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碧云笼碾,即碾茶。宋人吃茶都是先碾后煮。碧云是形容茶色。春天的景色如此美好,它使女词人为之陶醉。她兴致勃勃地取出名贵的“碧云”茶团,碾碎煎煮。词人本想一边品茗,一边回味早晨的梦境。哪知一经重温“晓梦”,惊破了品尝茶香的雅兴。“惊破一瓯春”的“春”字,语意双关,不仅形容出茶色的纯正,香气的馥郁,更暗示了词人的“晓梦”是与一种春景春情有关。

词的下片承“晓梦”而转入对“黄昏”景象的描绘,侧重表现春日黄昏的美好:“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疏帘,有雕饰的帏帘。作者轻轻两笔,勾勒出一幅清幽的黄昏景色。它如一幅水墨写意画,虽无明丽的色彩,但却能在黑白中见精神,在清淡中显神采,愈发给庭院增添了几分恬静与优雅。两句里“压”“铺”二字精策而传神。“压”字,委婉地描绘出了花儿的繁盛。因为花儿稀疏零星,花影就不会重重叠叠,给人以浓重如“压”来之感。同时,它又体现了花儿的蓬勃生机。“铺”字。首先,形象地显示了月光朦胧和清淡。因为此时,夕阳才落,月亮刚刚升起,月是淡月,光是微光,若有若无,像是薄如蝉翼的轻纱一般,铺蒙在疏帘之上,显得是那样轻灵,那样柔美。其次,“铺”字又写出了月亮“多情”的神态。它就像是在含情脉脉地关注着女主人,表现出深深的依恋,类似于“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境界。“铺”又与“压”在用墨的浓淡、轻重、明暗、虚实上相互辉映,使得整个画面体现出朦胧和谐之美。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在李清照的笔下,有许多著名的春景情词,《如梦令》“昨夜雨风骤”、《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等都是熟知的咏春名篇。对每一个春天,她都不肯虚度。此处特意提出“今春”,表明今年一定要特别地经意,这就将惜春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将感情推向了**。

统观全词,上下两片,一早一晚,布局精严。虽然每一片都是由景及人,但通篇读来词意层层递进,情感节节发展。上一片如花含苞,味之无穷;下一片如百花竞放,感情浓烈。两相映照,足见她对丈夫的爱之深,思之切。在语言的运用方面,这首词也很有特点。既有“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归来也,著意过今春”等浅白直露的口语,显示了易安词淡笔点染,自然隽永的风韵;也有“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等精炼的对句,显示了易安词的炼句炼意之功。特别是“压”与“铺”两个字锻炼精妙,感到仿佛那诱人的花影不是映在门上,而是压在作者的心上;那迷人的淡月也不是照在帘上,而是直接铺到了词人的心里。它承上启下,把作者此时此地的心灵感受形象,委婉地传达出来。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此词是词人李清照得知丈夫将要回家时所作。李清照十八岁时嫁赵明诚,二十岁时赵出外任官,二十二岁时赵明诚授鸿胪少卿,回京师,中间整二年。一说,崇宁二年(1103),朝廷下诏禁止元祐*人子弟居京,李清照因此别夫回原籍。至崇宁五年春,朝廷解除*人之禁,李清照得以回京。

5、齐天乐析吴英的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剪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本篇也是一首登临之作,虽与《八声甘州》所写内容有所不同,但其借今的倾向却是一致的。《八声甘州》乃是就灵岩山的迹抒写作者吊伤今的情感,以便从吴王亡国的历史事实中引出教训,并借此鞭策苟且偷安的南宋王朝。本篇所歌咏的则是为我国人民所熟知的圣先贤中的著名人物夏禹。

夏禹是"忧民救水",给人民创造幸福的帝王,是后世人们心目中的圣君,推崇与效法的榜样。因此,出现在词中的夏禹与《八声甘州》的夫差不同。夏禹不是被鞭笞的反面教员,而是为作者所衷心赞颂的正面英雄人物。但是,这样的英雄,即使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在他死后,也仍然出现"逝水移川,高陵变谷"这种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假如夏禹再生,也会为这巨大变化而感到震惊。上片,开篇五句,写的就是这一复杂思想感受。"无言倦凭秋树","那识当年神禹?"其中寄托了多少哀思。生活南宋末期,不仅大禹死而有知会极度不满,甚至连禹庙里的梅梁也会在"幽云怪雨"之中腾空而起,飞入镜湖与凶龙搏斗,以期改变这"幽云怪雨"的现状。因此,它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战斗,甚至千年之后,吴英来禹庙瞻仰时,还亲眼目睹梅梁身上沾带着镜湖的萍藻犹自滴水未干。夏禹藏在石匮山中十二卷宝书,后世谁也不曾读到,作者却幻想那宝书也不甘心久理地下,无所作为,于是,通过雁行,把书中的字写上青天,让世人瞻仰,以便从中获得治理国家的某种启示。

下片紧扣词,写与冯深居久别重逢的亲切感受。"西窗久坐","同剪灯语",形容时间之久,话之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结合登临之所见,融入了三千年历史的沧桑巨变与个人一己的离合之悲。感情的波涛,此起彼伏,难得平静。那"残碑",那"断璧",该引起多少家国兴亡之痛:"重拂人间尘土!"作者与冯深居是多么想能用自己微薄之力去扫除历史的灰尘,使中华民族三千年历史的精华得以重放光辉!作者对此充满了无穷的信心。他深信,"霜红"会有落尽之时,而"山色青青"却是万不变的,不管"雾朝",还是"烟暮",永远如此。因此,作者以"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这一想象之中有声有色的热闹场面结束全篇。这种结尾是带有乐观色彩的,但其中却含有多少难言之痛呵!作者生活于战乱流离、忧患重重的现实之中,盼望当今之世能有象夏禹那样拯救人类、消灭大患的宏伟人物出现。然而人生有限,山色无穷,词人所能见到的只是"积藓残碑"与那年复一年的"画旗喧赛鼓"的场面而已。这又怎能不使作者悲从中来呢?

词中值得注意的特点是:丰富的联想与跳跃性的结构。这二者又紧密结合。词人凭吊夏禹,却并不一般地铺叙他的事迹与有关传说,而是把登临之所见与当前现状交织起来加以描写。"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所谓"无言",是因为感受极为复杂而一时间不知从那里说起。作者在"浮想联翩"之时,巧妙地捉住"逝水"与"高陵"这两个形象,并以"移川""变谷"这两个现实,突出了"三千年"中的巨大变化;通过"那识当年神禹"把眼前山川河谷人格化了。这就缩短了三千年前的夏禹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作者还善于把传说和典故化为活的形象与现实的具体活动。如关于禹庙中的梅梁。梅梁飞入镜湖,本是传说,难以置信,但词中仅用"翠萍湿空梁"一句,就把这一传说写活了。仿怫作者进入禹庙时,那大梁上悬垂的萍藻还在滴水。又如,"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写的本是夏禹藏书的石匮山,但词中并非一般地交待典故与地理位置,而是通过雁群起飞,联想到这雁字排成的行列,就似乎是禹藏在书中的字字句句,如今写上青天了。这是多好的联想呵!不仅深化了这典故本身的含义,而且又丰富了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点是跳跃性的结构。由于作者联想丰富,感情的波澜此起彼伏,与此相适应,词的结构和层次也相应地呈现出跌宕起伏和大起大落的特点。开篇点明"三千年事",其中有多少感慨可发,但却以"无言"搪塞了之,而全凭事实和形象来说话。同《莺啼序》一样,这首词也具有"意识流结构方式"的特点,除按意识流动过程把写景、叙事和内心感慨三者交织在一起以外,还通过自由联想使现在、过去和未来三者相互渗透。例如,作者正写"逝水移川"的现实场面,忽又出现"幽云怪雨"、"深夜飞去"的夜景;继之,又展现出"雁起青天"的白昼景象。下片,作者正与冯深居"同剪灯语",忽又出现"残碑"、"断"。本来这首词写的是深秋景象,"无言倦凭秋树"、"霜红罢舞",可是镜头一转,忽又出现春天的热闹场景:"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这里有历史的漫长的过去,有使人伤心的现实,又有幻想中的未来。根据主的需要,作者通过自由联想使过去、现在与未来三者相互颠倒与相互渗透,表现出一种多变并带有跳跃性的特点。如果我们用某些结构比较单纯并有明显发展线索作为脉络的词来要求和衡量吴英此类作品,必然不会得出公正的评价,甚至把本来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精品当成"不成片断"的杂凑而予以抛弃。

点击查看更多古诗《题西林壁》文学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49169.html

热门阅读

  1. 安徒生童话故事读后感精选范文
  2. 纪念抗战胜利0周年征文3000字
  3. 如何描写秋天风景的诗句
  4. 忆江南古诗鉴赏
  5. 伟大而平凡母亲节征文800字
  6. 班主任如何管理高职学生论文
  7. 走出院子的母鸡读后感
  8. 专家提醒注意雅思培训误区雅思技巧心得
  9. 织田信长的经典名言推荐
  10. 小班《小雨点》教案范文
  11. 最新的伤感句子大全精品版
  12. 物业公司关于做好秋冬季节安全防范工作通知
  13. 关于国庆节的作文900字
  14. 盛典里的微笑散文
  15. 或是忧伤诗歌欣赏
  16. 学子情爱心助学的活动总结范文
  17. 生日快乐心情随笔
  18. 《两只小狮子》教案设计及反思
  19. 小学四年级老师家长会发言稿范文
  20. 《说勤奋》优秀读后感
  21. 平安夜微信祝福语
  22. 开学初小学校长发言稿范文
  23. 尊老爱幼话重阳红领巾广播稿
  24. 关于立春的诗句精选
  25. 异域风情手抄报又简单又漂亮
  26. 光棍节幽默的搞笑祝福语
  27. 幼儿园开展庆端午系列活动总结范文
  28. 领悟人生的好句子
  29. 中班主题《来来往往》教案
  30.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
  31. 《谁动了我的奶酪》高中生的读后感
  32. 文学社工作计划范文
  33. 李清照浣溪沙注释及赏析
  34.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1200字
  35. 青春感言随笔写作
  36. 《老师好美》读后感
  37. 蝴蝶谎言故事
  38. 石隐经典散文
  39.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范文
  40. 关于学校教务主任竞职演讲稿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5 19:08:37
本页面最近被 120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山西,TA在页面停留了 169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