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原理的发现故事
阿基米德原理告诉我们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个原理的发现却源于一个看似偶然的事情。
相传公元前245年,叙拉古的国王艾希罗交给金匠一块纯金,命令他制出一顶非常精巧、华丽的王冠。当王冠制成後,国王拿在手里掂了掂,觉得有点轻。他叫来金匠问是否掺了假。金匠以脑袋担保,并当面用秤来称,与原来金块的重量一两不差。可是,掺上别的东西也是可以凑足重量的。国王既不能肯定有假,又不相信金匠的誓言,于是把阿基米德找来,要他解此难题。
一连几天,阿基米德闭门谢客,反覆琢磨,因为实心的金块与镂空的王冠外形不同,不砸碎王冠铸成金块,便无法求算其体积,也就无法验证是否掺了假。他绞尽脑汁也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他去洗澡,刚躺进盛满温水的浴盆时,水便漫了出来,而他则感到自己的身体在微微上浮。于是他忽然想到,相同重量的物体,由于体积的不同,排出的水量也不同……他不再洗澡,从浴盆中跳出来,一丝 不挂地从大街上跑回家。他先把王冠放到盛满水的盆中,测量出溢出的水。又把同样重量的纯金放到盛满水的盆中,再次测量出溢出的水。结果他发现第二次溢出的水比第一次溢出的水要少。于是,他得出金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也由此,他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原理,并在名著《论浮体》记载了这个原理,人们今天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
这里的记载记下了阿基米德发现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体积相等这一特点。其实这个故事传说后来还有下文。那个工匠被国王斩首,而阿基米德也得到了国王的嘉奖。若干年后,有一个老妇人前来找阿基米德,老妇人拿出一个黄金的圆球,并请求阿基米德帮忙测试她请人做的这个金球是否被别人偷取了黄金!阿基米德在确定原始总量和金球没有差别后,便用以前的排水法测试体积,结果发现按照他以前的理论,认为该金球被惨进了其他成分!就当阿基米德当众公布结果时,老妇人却气愤得将金球一切为二,出人意料,金球是空心的!原来那老妇人是被国王砍了头的工匠的母亲,为了证明儿子的清白,她用了数年的时间去设法证明阿基米德是错误的。而结果确实被她办到了,因为阿基米德疏忽了皇冠上的无数金饰件中有许多是空心的,而其结果也直接导致了阿基米德这个方法来确定物体的体积并不是完全准确的。
虽然由于这一点疏忽造成了阿基米德原理上的不准确性,但这并不影响阿基米德原理上提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的正确性。在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用这个原理来解决很多关于浮力的问题。这种在偶然间获得的灵感造就伟大的故事,对我们同学是否有些启示呢?如果不是长期的知识积累,即使这些偶然发生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也可能仍然是毫无察觉,让知识的升华从我们的身边悄悄地溜走!
拓展阅读
1、我发现了杠杆原理作文500字
看了这个题目大家可能会问:你是怎么发现杠杆原理的呢?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呢?别急,听我说。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七八岁的我正在和哥哥玩跷跷板,我坐上去后,哥哥也坐了上来,我用力往下一按,比我重很多的哥哥就轻而易举地被我用跷跷板给跷了起来。本来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但好奇心很强的我就是要弄明白,于是我跑到家里拿起了一个小型玩具跷跷板,把一个对于橡皮来说挺重的东西-——一支钢笔。我把它放在一边,同时把橡皮放在另一边,并用力一按橡皮,然后松开手,没想到它居然把钢笔都打飞了,我得到了一个结论:只要有一根棍子和一个支点,就可以把原本很难拿动的东西轻松橇动。
有一次我证明了这个结论,在一次抓螃蟹的过程中,一只大螃蟹躲进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我忽然想起了我发现的杠杆原理,于是找了一根木棒和一个合适的支点,我一点一点地把石头撬动了。最终,那块大石头被我给"解决"了,螃蟹也被抓住了。
我们回家后,我便和爸爸说了我这个发现,还叮嘱他要*。可爸爸却哈哈大笑起来,摸了摸我的头,说:"这个原理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发现了,发现者是古罗马数学家、力学家阿基米德。不过你能仔细观察也不错了!"
虽然这个原理早就被人发现了,不过我也不伤心,我会继续努力,继续探索,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秘密!
2、哲理故事:少了一个发夹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最软弱。
国王有七个女儿,这七位美丽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她们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远近皆知,所以国王送给她们每人一百个漂亮的发夹。
有一天早上,大公主醒来,一如往常地用发夹整理她的秀发,却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于是她偷偷地到了二公主的房里,拿走了一个发夹。二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便到三公主房里拿走一个发夹;三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也偷偷地拿走四公主的一个发夹;四公主如法炮制拿走了五公主的;五公主一样拿走六公主的;六公主只好拿走七公主的。于是,七公主的发夹只剩下九十九个。
隔天,邻国英俊的王子忽然来到皇宫,他对国王说:“昨天我养的百灵鸟叼回了一个发夹,我想这一定是属于公主们的`,而这也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不晓得是哪位公主掉了发夹?”
公主们听到了这件事,都在心里想说:“是我掉的,是我掉的。”可是头上明明完整地别着一百个发夹,所以都懊恼得很,却说不出。只有七公主走出来说:“我掉了一个发夹。”话才说完,一头漂亮的长发因为少了一个发夹,全部披散下来,王子不由得看呆了。
故事的结局,想当然的是王子与公主从此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提示:为什么一有缺憾就拼命去补足?
一百个发夹,就像是完美圆满的人生,少了一个发夹,这个圆满就有了缺憾;但正因缺憾,未来就有了无限的转机、无限的可能性,何尝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3、幼儿有趣的短哲理故事分享
忍耐富贵
这是一只又轻又薄又讲究的茶碗,雪白的底,像透明的白玉一般,上边烧着老爷的纹章。
“不错,是个讲究的作品,声音也好听。”老爷的官吏用手指在碗上弹了弹。
陶器匠毕恭毕敬地低着头说道:“已经无法再轻、再薄了。”
官吏点点头,命令陶器匠尽快把茶碗奉献给老爷,说罢,就回去了。
人们闻讯后纷纷议论着,说某个镇上的有名的陶器店给老爷精心特制了一个茶碗。
官吏把茶碗献到老爷面前:“这是我国有名的陶器匠为老爷特制的茶碗,尽可能做到了又轻又薄,不知老爷喜欢不喜欢?”
老爷接过茶碗欣赏了一番,见果真又轻又薄,轻薄到让人拿到手里不觉得手里拿着东西似的。
老爷问:“茶碗的好坏何以区分呢?”
“所有的陶器都以轻、薄为贵。又重又厚的,就不算是好茶碗。”
老爷点了点头。从这天开始,这个茶碗就摆在老爷的饭桌上。
老爷是一个意志坚强、能忍善耐的人,从不爱叫苦。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轻意流露声色的。新茶碗质地很薄,传热很快,拿在手里简直和拿着一块炭火差不多。一日三餐,老爷每次都要忍受烫手的痛苦。
这世上,有多少人不是在享受富贵,而是在忍耐富贵啊!
4、幼儿有趣的短哲理故事分享
父亲“教”我三句话
今年农历三月初四,是父亲88岁诞辰。然而,我们全家已不能再团聚在一起为他祝寿了,因为他已离我们而去。在弥留之际,手捧着*颁发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老人家泪流满面,虽然此时他已不能讲话,但我们知道父亲内心的感受,那就是自豪和荣耀。
一九二九年,父亲出生在宜阳,不满十六岁就参加了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随部队转战山西、河南、湖北、陕西等地,出生入死,九死一生。
新中国成立后,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父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是在山西山区工作,那里条件十分艰苦,他坚持在工作一线,却从不叫苦叫累;回到家乡后,他经历了十年动乱,并被错打成“走资派”。他心中始终有*,不在乎自己的进退得失,仍为*为国担忧。
这期间,父亲有八年时间是在当地最偏远的山区公社做领导工作。那里距县城的家有五六十里,山路崎岖,不通*,出行全凭两条腿,有时好不容易碰上一辆运货的卡车,还经常被父亲让给老乡。
几十年过去了,遇到当年熟识父亲的人,没有不竖起大拇指夸赞的。这竖起的大拇指,就是对父亲的最好奖赏。
进入晚年,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父亲最珍惜的,直到离休,他对自己的待遇都很满意,从未给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他曾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有那么多战友在战斗中献出宝贵的生命,我能活下来就很知足了,不能给组织再增添任何麻烦。”
父亲的工资在同事中不算低,可他生活俭朴,睡觉穿的背心洗得几近透明,给他买了新衣,旧的他还是不舍得丢掉。然而,当每天读书看报的父亲得知汶川大地震后,心急如焚,不顾腿脚不方便,让家里的保姆叫了出租,坐车将500元捐款交给组织……钱虽不多,但体现了一个老*员赤诚的爱国之心。
按国家规定,父亲可享受医药费实报实销的待遇。多年前,就有熟人想借此便利报销个人的医药费。父亲知道后,严肃地告诫说:“这是国家给予我个人的生活待遇,不能钻国家的空子,不能让国家吃亏。别说是你,就是我的老婆孩子都不能沾这个光。”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父亲没有机会上学念书。参加**后,父亲跟着首长学认字。慢慢的,他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选送他到军校学习,提高文化知识水平,锤炼过硬*业务本领。父亲极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非常刻苦。从他保留下来的学习笔记和作业本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笔记和作业非常工整和认真。也正因为此,在后来的岁月里,父亲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保留着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个好习惯一直伴随父亲到生命的尽头。
父亲的遗物中,几十枚各种军功章、奖章,都被他细心地包好,并写上该奖章的具体名称和由来,整齐地放在箱子里。我想,父亲对自己**的一生应该是甚为自豪的,这是父亲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我会将它们作为传家宝永远珍藏。
然而,我知道,除了这些,父亲还以他的一言一行“教”给我三句话:爱*爱国、艰苦朴素、活到老学到老。这是父亲留给我及我的家庭的人生箴言,它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9ppc.cn/articles/5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