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改写的作文300字
在一间简陋的草屋里,一位母亲在为儿子缝着衣服。
慈爱的母亲飞针走线,为即将远行的—孟郊赶制衣衫,针脚细密缝得结结实实。这时月光朦胧地照进窗子里,母亲担忧地说:“你这次外出还不知何时归来,我要把衣服缝得更密。”儿子说:“母亲,您把我从小拉扯大,不容易啊。可是如今我却要离开你了,唉,儿不孝啊!”母亲眼里含着泪水,声音微颤着说:“儿啊,你别这么想,母亲只求你能平安地回来。”此时孟郊被这如春晖般照耀着自己的母爱感动了。是啊,游子对母亲给予的慈爱,是永远报答不尽的。渐渐地,孟郊睡着了。而母亲还在一旁一针一线的为儿子缝衣服,生怕儿子迟迟不归。据说在孟郊家乡一带有一种凡俗:家中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他做衣服,针线缝得越密,出门人才会早早归来。
第二天,母亲把熬了一晚上缝好的衣服为孟郊穿上,孟郊的眼泪溢满眼眶。随后他就告别了母亲,在路上他想:母爱就像这春晖一样照耀着我这一棵小草。可让我这样来报答这伟大的母爱呢?想着想着,他就吟了一首小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拓展阅读
1、小学生写兔子作文600字
兔子作文怎么写?各位小作者,请看下面哦!
“很美味是吧?刚捉到的就是新鲜。”一个男人的声音从屋里传了出来,接着是一个女人的赞许声:“嗯,美味极了!明天再捉几只来,这真是太好吃了!”
这是一对夫妻的谈话,他们正兴致勃勃地说着午餐的兔腿,那是男人昨天下午刚捉来的。
“那些兔子也太笨了点,这么好捉。我一下子捉了五只。”男人轻蔑地说,同时瞥了女人一眼。
“你也真是的,快和那些笨兔子一样笨了!每次宰兔子总是那么不小心,只砍下腿,搞得我们每次只能吃兔腿!”女人很不服气,答道:“这又不能全怪我,是那些该死的兔子挣扎得太厉害,刚砍下腿就蹿了,谁有办法!”说完,她白了男人一眼。
“咚咚咚……”传来一阵敲门声。
“谁来了?”“不知道,我去开门。”男人打开门,原来是一只伤痕累累拄着拐杖的瘸兔子。
瘸兔子狠狠地瞪着男人,宝石般的双眼似乎要冒出火来:“今天我们复仇来了,本以为你们会忏悔,没想到你们一点忏悔之心都没有!”“呵,”男人笑了一声,“送上门来了,你就不怕我宰了你?还复仇,是集体复仇吗?我倒希望如此,这样那我就可以做全兔宴了!”“闭嘴!”瘸兔子大喝一声。[由**整理]
又转过头去,说:“弟兄们,进来吧!让人类为他们的残忍付出代价!”男人坐了下来,饶有兴趣地看着那一个个满身伤痕的小东西:它们没有腿,都拄着拐杖,坐在跟莲花一样小的轮椅上,它们的腿都在他们这对夫妻的腹中。
这些可怜的小兔子们凄惨地喊道:“我的腿!还我……还我的腿来!”男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尖锐声音刺痛了耳膜,恶狠狠地说:“住口!信不信我把你们煮了吃!”“哦,你的锅容得下这么多兔子吗?”瘸兔子冷冷的声音使男人回过神来,他发现大门敞开,屋内的兔子早已数不胜数,就像整个屋子被一张毛茸茸的大网罩了起来,而门口,竟还有兔子往里涌!“不!不!”男人与女人无比惊恐。
这是,瘸兔子冷笑起来:“全兔宴吗?若你想做,我们来了……”
男人望着这海啸般袭来的兔子,“还我的腿来!”那火山爆发般的声浪彻底把他和女人“淹没”了……
我们班的小兔子,可爱极了。
它个子很大,就像一只小猫一样。
皮毛棕遏褐色,毛软软的,有一点痒痒的感觉,用手一摸,就能摸到它那硬硬的骨头。
它的耳朵更是奇怪了,长长的耳朵却薄薄的,分布着一条条“红外线”。
眼睛像一颗黑宝石,大大的眼球里透露着智慧的目光。
俗话说的好,兔子尾巴长不了,我们班的小兔子,尾巴像一个棉花团,几乎没有。
四只*又长的小腿,不时动来动去,一会儿转一个身,一会儿爬来爬去。
它的嘴巴可馋了,你若是拿着萝卜在上面,它就会把爪子抓住铁丝,脚伸得笔直,不惜一切代价,使劲往上爬,那样子就像一个小乞丐,好象在说:“给我吃,给我吃!”
下课的时候,我拿着一片树叶,放到笼子边,小声说到:“过来,这儿有好吃的。”只见它先嗅了嗅,鼻子往上闻了闻,便径直向我跑来,露出它那典型的三瓣嘴,两根小小的门牙一点一点地啃着,嘴巴不停地嚼着,差点咬到我的手,可恶!我想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兔子的嘴巴不停的变大变小,可能是兴奋过度了吧。
我小心翼翼地把树叶移到了旁边,谁知她不紧不慢地跟上来,继续吃着。
不过,它浑身有股尿 味,它一天的大便也多得出奇,一颗颗棕色的,像巧克力球似的,屎球整齐地摆放在盘子上,让人实在不敢恭维。
上数学课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正当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她却在笼子里大吃特吃作文纸,背后不时“咔嚓咔嚓”的声音,我们的眼睛终于忍不住了,齐刷刷地看着它,可它不以为然,疯狂地咬着,不到十分钟,作文纸就被咬掉了一大半,留下了一个个深浅不同的牙印。
没事的时候,它总是舔自己的毛,通常是转过身去,细心地舔着尾巴,或是深埋着自己的头,仔细地梳理。
虽然小兔子馋嘴,爱吃纸,但我还是很喜欢它!
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快乐的生活。
有一天,来了一只大老虎,他想把所有的小动物吃了。
松鼠妈妈把他的孩子送过去了,他不是不喜欢她的儿子,动物们非常想把这只大老虎制服,兔子妈妈把她的最小的兔子送去了,妈妈非常不舍得。
兔子妈妈说:孩子,你得探险一次呀,看看大老虎凶猛不凶猛。
孩子,要是大老虎凶猛的话,你就大声地喊妈妈。
哎呀呀,我自己会保护自己的。
小兔子就蹦蹦跳跳地走了。
她发现了一块草地,摘了一朵花,放到头上。
走到了一个泥坑里,她想了一个好办法,在泥里滚来滚去,变成了一只黑兔子。
到了一个花地里,把上面带着刺的花摘下来,放在头上,高高兴兴地跑到老虎家了。
小兔子敲门咚咚咚,大老虎说,谁呀,是我,小白兔,我当你的早餐。
大老虎一听,可高兴了,想吃小白兔。
他把小白兔抓在手里,哎呀我的手,疼死我了,原来他抓住了小白兔身上的刺。
小白兔说,想吃我呀,看看你的实力。
我们家旁边有一只大老虎,要是你能打败他,我就把身上的刺拽掉,你就可以把我吃了。
于是,大老虎就跟着小白兔去了,到了井边,小白兔说,就在这下面,大老虎一看,生了气,大老虎说,你是谁,井里的声音说,你是谁,我要把你吃了,井里回答说我要把你吃了,老虎跳进井里。
小白兔笑着说,你中计了。
老虎在井里喊:救命呀,救命呀。
小白兔告诉动物们,大老虎被制服了!动物们都很高兴,拿着树枝使劲砸大老虎,大老虎说:我再也不敢欺负你们了。
小白兔给了他一个绳子说:绑在身上,我帮你拉上来。
大老虎知道了小白兔的计划,心想我以后要保护这些小动物,于是他把绳子绑在身上,小白兔招集所有的小动物把老虎拉上来,老虎上来了,他说谢谢小动物们,我该走了,再见了小动物们,我们永远是好朋友,以后我会来看你们的。
小动物和老虎告别,他们就这样子分开了。
故事讲的是好朋友要友好相处,不是好朋友也要互相帮忙,以后要记住这句话啊。
2、饮酒改写成散文作文550字
瑟瑟秋风轻轻吹动满树火红的枫叶,宣告着秋日的降临;金*麦田随风摇摆,传达着收获的喜悦;八月的那一年弯月,叙说着无限心事……
就在两年前,我在南山附近的村庄建造了一所房子。小屋的周围篱笆种下了满满的菊花。这里背靠闹市,虽谈不上富丽华美,但有我钟情的这一份怡然自在。房屋四周人来人往,碰见几个熟人便聊一聊家常,虽说四周人来人往,但我的心却完全感受不到一丝闹市的喧嚣。要说我为什么能做到如此这般?那我只能用“心安即静”来回答,我心既安,又何苦为这尘世所扰?何惧这周围环境的动荡不安?
这一天的傍晚时分,我闲来无事,望见满院的菊花开得正旺盛,缓步走出房门到了东边的篱笆边。近看,那一朵朵菊花的花瓣向外缓缓舒展开来,夕日下的菊花宛若不谙世事的少年,向周围的一切投以好奇的眼光。看着他们。我不禁伸手折下一朵,靠近一闻,阵阵芳香扑入鼻中,使人通体舒爽。
一片落叶拂过,唤醒了沉迷花香中的我。我抬起头,远处连绵不断的南山不经意间映入眼帘。瞧,它静谧不语,似一位沉思的智者。山间的云气也是极好的,将山轻轻地笼罩着,为那稳重挺拔的山峦披上了一层朦胧的丝巾,使他距离我又近了许多。天空飞来一群晚归的鸟儿,时而相伴,时而追逐,偶尔传来几声婉转的鸣叫,那是他们唱响的归巢的小调。
这一幅田园画中暗藏着我所领悟的真理,我想自己分辨清楚,话到嘴边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愿有一知己,能懂其中言!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当代大诗人陶渊明早早地起了床,提起锄头扛在肩上,向自家田地里走去。
我辛勤地在田里耕作,任凭汗水如同雨水一般滴落在田地里。直到正午,我才回到家中时,夫人早已把饭菜端在桌子上。这时,便是我最开心的时候,虽然只可以品尝那仅有素菜的美食,却也可以品尝那自酿的菊花酒。
下午,当我躺在院门外的椅子上欣赏远处风景时,门外已是车马喧哗、人声鼎沸。但,一个心远地自偏的人,何需理会那杂乱的声音?我看着天上嵌着的几朵白云,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其中,一旁是飞翔的鸟儿,一旁是那缓缓移动的云彩。我的心,仿佛也跟随着云彩随风飘荡。
片刻之后,我来到幽静的菊园中,看着那满园菊花,采摘着那丛菊花,不正是一件惬意之事吗?我捧起一簇菊花,嗅着那一丝淡淡的幽香。无意中,抬头望见了那高耸入云的南山,正巍巍地立于天地之间。
邻居家的年轻人曾经问我:“陶公,为何您身处如此喧闹的环境里,还如此的逍遥自在呢?”如果要问我为什么这样,那只能是因为我选择了避离凡尘俗事。这样,就自然深感幽静深远、逍遥自在。反之,如果终日被凡尘俗事所困惑,又怎会有如此感觉呢?
傍晚,夕阳西下,可我仍然沉浸在菊花的幽香中难以自拔。正当这时,那成群的倦鸟沐着夕阳的余晖,回到南山的怀抱中。而我,依然在怡然自乐中沉醉,沉醉于这幽香的菊;沉醉于这醇香的酒;更沉醉于心灵深处的平静世界……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当代大诗人陶渊明早早地起了床,提起锄头扛在肩上,向自家田地里走去。
我辛勤地在田里耕作,任凭汗水如同雨水一般滴落在田地里。直到正午,我才回到家中时,夫人早已把饭菜端在桌子上。这时,便是我最开心的时候,虽然只可以品尝那仅有素菜的美食,却也可以品尝那自酿的菊花酒。
下午,当我躺在院门外的椅子上欣赏远处风景时,门外已是车马喧哗、人声鼎沸。但,一个心远地自偏的人,何需理会那杂乱的声音?我看着天上嵌着的几朵白云,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其中,一旁是飞翔的鸟儿,一旁是那缓缓移动的云彩。我的心,仿佛也跟随着云彩随风飘荡。
片刻之后,我来到幽静的菊园中,看着那满园菊花,采摘着那丛菊花,不正是一件惬意之事吗?我捧起一簇菊花,嗅着那一丝淡淡的幽香。无意中,抬头望见了那高耸入云的南山,正巍巍地立于天地之间。
邻居家的年轻人曾经问我:“陶公,为何您身处如此喧闹的环境里,还如此的逍遥自在呢?”如果要问我为什么这样,那只能是因为我选择了避离凡尘俗事。这样,就自然深感幽静深远、逍遥自在。反之,如果终日被凡尘俗事所困惑,又怎会有如此感觉呢?
傍晚,夕阳西下,可我仍然沉浸在菊花的幽香中难以自拔。正当这时,那成群的倦鸟沐着夕阳的余晖,回到南山的怀抱中。而我,依然在怡然自乐中沉醉,沉醉于这幽香的菊;沉醉于这醇香的酒;更沉醉于心灵深处的平静世界……
3、写游珏山的作文初二600字拜托啦
晋城有座白马寺 “五一”节来了,我素有登山的爱好,于是便与两三伙伴徒步去游览市郊的白马寺山。
“白马寺山”是一个很别扭的名字。按理说,山和寺本应该各自有其名的,但因为山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而寺庙是人们后来才修建的,所以人们通常习惯以山的名字来代称山上的寺庙。
如远近颇有点名气的珏山,山顶上的庙宇叫做真武庙,但人们为了方便,习惯上也称这座庙为珏山庙,却从不把珏山称作真武庙山。而白马寺山就是因为山上有一座白马寺,而被叫做白马寺山的。
你说这名字,山不山,寺不寺,不是有点别扭吗? 这座山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别扭的名字呢?难道他本来没有名字吗?不然,这座山原来有自己的名字,它叫做司马山。明代万历年间编修的《泽州志》记载:“司马山,城北十里。”
清代雍正年间编修的《泽州府志》记载:“司马山,县北十里。魏司马懿封长平侯,尝登此山。”
又引《风土记》“司马山在晋城”、《初学记》“晋代祠此,因以为名”。这里告诉了我们两个事实:第一,三国魏的司马懿被封为长平侯,曾登过这座山;第二,司马氏建立晋朝,做了皇帝,人们于是为皇帝的祖宗司马懿在这座山上建了祠庙,当时这座山就被叫做司马山了。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既然司马山的名字在晋代就有了,又见于《风土记》、《初学记》这些古代著名的文献典籍,明万历《泽州志》和清雍正《泽州府志》又有明确记载,为什么现在这座山不叫做司马山,而别出心裁地用了“白马寺山”这样一个别扭的名字呢?我想,这个问题有点太深奥了,恐怕只有老天知道吧!为什么要叫“白马寺山”,完全可以不问,但写文章是比较严谨的事,却不能草率,因此我在这里要声明一点,既然这座山本来的名字叫做司马山,又有其历史文化的渊源,在以下的叙述中我就不再使用“白马寺山”这个别扭的名字,而直接写作司马山了。 这天,天气好晴朗,蔚蓝色的天空没有一丝儿云彩。
当我们来到司马山麓,仰望山颠,却见山与天相接之处挂着一片白云,起初并没很在意,稍微走近些一看,哪里是什么白云呀,是一件硕大的巨型白色雕塑。很快,我们从雕塑的大致轮廓和“白马寺山”的名字判断出这是一匹腾飞的白马。
马首高昂,后腿立地,前腿平伸,像是要飞扑下来一般。这时,一个同伴大声说:“这哪儿是马,你看马头,分明就是鸟嘴嘛!”我仔细一看,可不,马脖子很粗壮,马头却又细又尖,很像是一个长着细长嘴巴的鸟头。
唉!不知是哪位蹩脚的雕塑家弄出这么一幅马身鸟首的糟糕作品,让人越看越觉得别扭,我索性不想再看它了。 不想再看固然可以,但却不能不谈,因为这座雕塑标志着所谓“白马寺山”的文化呀!在晋城,曾经盛传着“南有孔子回车,北有白马拖缰”这样两句话,“孔子回车”不必说了,晋城人几乎家喻户晓,“白马拖缰”却令人费解。
于是一些有心人便围绕着“白马拖缰”这个词望文生义,附会出许多关于“白马王子”的民间传说故事来,说得煞有介事,绘声绘色。然而,这些所谓“民间传说故事”一看就知道并非来自民间,而是现代文人的即兴创作。
因为“白马王子”一词是舶来品,不是国产,难以混入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难以对“白马拖缰”作出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合理解释。那么“白马”究竟为何在此“拖缰”,其中有什么含意呢?我们只能求助于历史文献了。
明代成化年间编修的《山西通志》说:“白马寺在泽州城东北十里司马山上,因白马驮经过此,故以名寺。”这儿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原来根本就不是什么“白马拖缰”,而是“白马驮经”。
“驮经”一词,经过口耳相传,逐渐讹为“拖缰”,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却不知道因此误了多少人。说真的,“拖缰”拖得习惯了,一下子要改为“驮经”,还真是转不过弯来。
话又说回来了,转得过绩丁贯股卟噶诡拴韩茎弯来也好,转不过弯来也罢,历史的本来面目是这样,不由你不转。等你转过弯来,再来看这一座被称作白马的雕塑,它正高昂着那古怪的鸟头在拖缰呢,根本没有一点“驮经”的意味,你说可笑不! 近午时分,我们终于来到了白马寺。
历史上的白马寺应该只是一座普通的寺院,明万历《泽州志》只记了“城北司马山,国朝建”几个字,清雍正《泽州府志》也只写了“在城北十里司马山,明建”的字样。晋城的青莲寺、碧落寺在古代都很有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人题咏和碑记,而白马寺却除了方志中这些极其简短的记述之外,再难找到任何有关的文献了。
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九年,侵华日军用大炮对准了这座小寺,历来在寺内养尊处优的释迦摩尼、观音大士、地藏菩萨及其十八罗汉诸佛,眼睁睁地看着这座小寺和自己的塑像化成了一片可怜的焦土,那被芸芸众生称作“无边”的佛法却怎么也施展不出来。可恨的是,在东*的炮火之下,竟连一块残碑断碣都没能够留存下来,这里从此便断绝了香烟。
晋城建市之后,百废俱兴,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平地起楼台,白马寺要在焦土上重新修建了。
曾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白马寺的住持僧请原以仁老先生撰写碑文。原老先生到已建成了部分殿宇的白马寺观看,回来之后赞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56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