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阅读教学中的思与悟教育论文
谈到阅读教学许多教师所想到的是采用何种方法来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些仅仅就方法的阅读只能是浮于表层的阅读,不能在学生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时很少考虑到如何运用阅读材料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没有深刻地领悟到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摄取,也是情感的交融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碰撞的过程。掩卷沉思,学生能否通过阅读的内容激起心中涌动的真情,能否放飞个人理想的梦幻,能否让学生通过阅读领悟人世间的真与善,能否洞察人性的灵与魂,这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本文通过《牛津高中英语》课本的教学,浅析如何利用课文的题材内容来达到此境界,让阅读教学步入更深的层次。
一、 思而激起心中的情
在一些课文中我们常常会阅读到有色彩、有声音、有个性、有灵气的的语言。也许廖廖数语就可以勾勒出生动的形象,描绘出动人的场景,传达出深远的意境,使学生从诗情浓郁的语言中享受到美的滋养,从而涌起心中的激情。通过文章的细读去品味英语文字所迸发出的大自然的瑰奇雄伟之美、生活中的绚丽璀璨之美、人情感的微婉隐约之美。阅读下面课文中的段落,便可真切地感受到其真谛。
Three mountains, Meili, Baimang and Haba, which are covered with snow, towered over the land. Their snowy mountaintops form a beautiful picture that will leave you at a loss for words.
Below the mountains, the sunshine reflects on the many lakes, making them shine like diamonds against the rich countryside. Sheep, cattle and horses wander on the green grass, and the surrounding forests are home to many birds and animals. In this peaceful land, people live in perfect harmony with nature, far away from the noise and worry of the outside world.
山之雄浑,湖之静谧,草长萤飞,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山顶白雪皑皑、山脚深草成茵、草原广袤无垠、湖泊星罗棋布。夕阳西下,湖面在落日余辉的映衬下波光粼粼。牛、羊在绿毯似的草地上悠闲地吃着草,林间小鸟在枝头婉转地吟唱,远离了尘嚣的香格里拉——这一人间天堂,用它那俊美的山,用它那恬静的湖,用它那幽香的草,用它那艳丽的花描绘出祖国西南边陲的秀美风光。读到这里你仿佛已置身于这世外桃源之中,胸中荡漾的是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个人的情思会情不禁自地随着这跳动的文字去畅想、去遨游。那一串串佳词妙句towered over the land,leave you at a loss for words,sunshine reflects on the many lakes,like diamonds,wander on the green grass,far away from the noise and worry 洋溢着大自然的美与个人的深情切意,让人感受到语言的“质地”和“芬香”。
二、 思可放飞理想的梦
青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人生道路的抉择,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但每当遇到困难或遭受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会流露出畏难的情绪,不能正确地对待人生征程中的艰难险阻。而阅读课本中的一些能激励他们前进的文章,会激起他们对未来憧憬的梦想,让他们的心灵深有感触,明确在悠悠的人生道路上每迈出一步都是一种考验, 只有认清方向和目标才能赢得人生中的翠绿。阅读下面课文中的段落,理想之梦便在眼前。
It’s hard to focus on being happy when you are a teenager! We have to work so hard at school, and when we try to take time to relax, there is always someone telling us things we should be doing or learning. In the future, I will be more mature and be able to make my own decision and do things that I enjoy. I will have a secure job that I like and I will find happiness in being successful at it.
It is nice to think that my happiest days are still ahead of me. Thinking this way gives me the motivation to work hard now so that I can enjoy my future life.
When you think about your future career, remember that some glamorous jobs can be rather difficult and that some ordinary jobs can be quite important. All of them together, though, help society function.
阅读这些课文中的段落仿佛在思想上经受了一次洗礼,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学习上的每一次收获都是为未来工作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成功之路永远是充满荆棘的,只有不畏艰难险阻的人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通过阅读这些段落中的一些话语让人感悟到幸福的真谛和对理想的追求。作者用朴实的话语演绎了幸福的内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理想之梦时时在学生的心头萦绕,也使他们深深感悟到语言的教育功能作用。
三、 悟出世间的真与善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了解文章的只言片语,而是要通过阅读的内容让学生从中悟出自己的真情实意。阅读教学中决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字表层的涵义上,要透过表象去领悟、去深思、去欣赏,会别有一番风味。阅读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常常会使人明确这一点,也许看似一篇普通的文章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能悟出人世间的真与善。阅读下面的段落,便会领略了这一点。
There may be more people lost today, and I’d like to help them. You see, a fog this bad is rare. It gives me the chance to pay back the help that people give me when it’s sunny. A blind person like me can’t get across the road without help, except in a fog like this.
该段落为某天浓雾中一位盲人助人为乐为他人领路后的结语。“今天也许有更多的人会迷路,我要去帮助他们。你知道,像这样的浓雾是罕见的,它给了我机会去帮助别人,因为天晴时人们曾帮助过我。因为除了这样的天气,平时没人帮助,我过不了马路。”这位盲人用他那朴实的言语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真与善。他深知,明眼人在这弥天大雾中行走的艰难,而平时别人给他的相助牢记在心,滴水之恩,怎能不以涌泉相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人世间真与善的一幕。读到这里学生的心灵必然会受到极大的震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折射出深刻的道理,让人回味良久。
四、 悟出人性的灵与魂
如何从阅读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人性的灵与魂常常是阅读教学中的缺乏之处。如果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文章表层分析的基础之上,就会使跌宕起伏、**迭起的文章索然无味,人物形象的刻画就会逊色许多,文章中人性的灵与魂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这种浮于表面的阅读不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捕捉这些能反映出人性灵与魂的语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其特别之处。阅读下面的段落,也许会有所启发。
I consider my father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in my life. What I value about my father is the care and love he shows for me and my family. My father also helps our local community. As chairman of the community centre, he has set up a committee to help elderly people in the area. My father also helps arrange a social afternoon once a week at the community centre to entertain the elderly. My father has been successful as a person because he cares about how people feel. He is always zooming around, trying to help others.
作者通过一位小孩之口赞美其父亲的崇高品德。从一位平凡的人身上折射出不平凡的事迹,课文的标题My Father, My Hero反映了其父的美好心灵。该段落将其父助人为乐、处处行善的形象跃然纸上。父亲是平凡之人,但他的行为却把他的美好心灵表露无疑。文章利用一些极其普通的词汇和短语刻画了其父人性的灵与魂。如:care and love,help elderly people,to entertain the elderly,cares about等。为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是父亲做人的准则,关心他人,胜于自己,是父亲人生的信念。尊老爱幼,无私奉献,是父亲情操的体现。他用爱点亮了人间的希望之灯,用爱温暖着人间的互助之情,父亲的形象有力地诠释了当今社会做人的美德,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人性美的缩影。读到诸如此类的文章,每个学生心中必然会涌动出一股真情,大爱无疆。
通过上述几类对阅读教学的体味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课文的内容延伸到更深远的境地,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学会必要的“思“与”悟“,将个人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文中作者使用的话语去领悟其情感的流露,去体会其内涵意义,对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作品内容定会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年以后回味起课本也能侃侃而谈。
拓展阅读
1、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教育论文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项融知识性和技能性为一体的基础性学科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它的教学理念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远还没有定型,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因此,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最初对计算机都充满着好奇,都非常想学,但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随着难度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日益减退,这时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对学生加以引导、扶植和培养,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比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预先示范改换桌面图案或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和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采用兴趣激励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不仅效率高,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从而学习兴趣进一步得到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目前,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逐步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中文Word2000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2000的基本概念和如何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2000的图形功能;(5)Word2000的表格功能。“任务教学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有时不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因此,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要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后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难点,共同归纳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使之系统化。
三、利用益智游戏,渗透寓教于乐
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很多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往往会在老师不注意时偷玩游戏。我的做法是把学生最喜欢、最热衷的游戏引入课堂,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单击鼠标玩游戏》的案例中,在学生已掌握鼠标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教师简单示范、讲解游戏《飞牌》,留出大部分时间给学生操作练习,不仅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练习单击和双击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应变能力。把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以富有趣味的途径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熟练程度。
四、注重教学演示、加强同步操作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就成为许多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就是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示范,操作过程一步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作,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领会操作要领。比如,在学习窗口的基本操作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边讲解边操作演示窗口的移动、最小化、恢复、组织和关闭等,学生边听讲边进行同步操作。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上机实践,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上机实践课,加强分层指导,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构思、创新的能力。比如,在学关于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教师自己设计好所在学校的信封,并适当提示基本操作要点,比如制作邮政编码方格方法、框线宽度、文字位置、大小以及颜色等,要求学生照原样制作,并鼓励他们通过软件本身的帮助系统来寻求操作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训练,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学和应用能力。
五、恰当使用课件,注重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法是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软件一般具有界面生动活泼、形式新颖、直观效果强、个别化学习特点突出、操作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利用这种软件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多种感官刺激中获得认知,因此,CAI教学法备受教师关注。这种方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实施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教学软件,为讲授课程内容服务;其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学软件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教学软件只是教师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工具,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才能使CAI法真正为教学服务。
常言“教无定法”,这是指在教学上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一节课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结合,因此对信息技术新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探索的论文
1.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1.1深刻领会与贯彻“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绪言课中就提出本学期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总的学习任务与目标。以后每一堂课都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解决好学什么,为什么学的问题,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以布置机器设置任务,可以规定什么样式的墙纸,屏幕保护程序,机器日期等。也可人为的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对任务完成的评价可从多个角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充分应用赏识性教育,发现学生作品中的优点,如学生学做网页色彩搭配不行,但也许构图较新颖,也许能用一些好的技巧等。
2.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把握基础兼顾广度与深度
教师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讲解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如*的讲解在上课时讲清其概念、特点、传授、防治,至于当前出现的一些*以及防*软件则可让学生搜集,用少量时间供其发布,这样既拓宽的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再如一些基本操作可精讲基本的,更多的让学生上机时发现,老师可以适时总结同学的发现,这样用利于学生对本知识点广度的掌握。
3.优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3.1比喻法;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性的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极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介绍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和课件来演示,把电脑比作一个家,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等比作是家中的家具,如桌椅、橱子等等,至于抽屉里,橱子中放的许许多多不同的东西便是我们的应用软件。诸如此类的比喻,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2直观感知法;信息技术课对初学者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硬件,因而对计算机更是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让他们看得清楚,弄得明白。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并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
3.3游戏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它作为把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
3.4对比讲解法;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可以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教师的电脑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如讲述中文录入,可先用拼音码、五笔码、区位码录入同一个汉字,然后调用高级程序语言自编的机内码换算程序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白,无论何种输入法,在同一个标准汉字库下其机内码是唯一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各类汉字输入法,无外乎就是音码、型码和数字这几种而已,从而打消他们对输入法难学的畏惧心理,并通过自己的练习与老师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很快选定各自喜爱的汉字输入方法,更快进入到文字录入的学习状态。
4.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教学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依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每小组安排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机房机器内部联成局域网,并运行起多媒体电子教室,可以充分利用,集中讲解一般性的问题。同时还应该看到学生们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有所侧重,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学习图像处理的机会,喜欢编程的同学可以单独为他们讲点编程。
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我们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发挥能力,完成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到自觉学习的飞跃,使信息技术课真正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高举素质教育大旗,使本课程真正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
3、谈信息技术课的教与学论文
摘 要: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学以致用、合作互动、及时评价。,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并取得预定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 教学 学以致用 合作互动 及时评价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从技能训练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然而,各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信息技术教学既没有既定方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
以下就谈谈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体会。
一、学以致用,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应用相结合。
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各县市所用的都有所不同。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该有所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图”,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片,送给他人;“Word2000”,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写信;“录音机”,学生可以利用它放自己喜欢的乐曲、学英语。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其次,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应用,有了应用的可能、应用的需求,才会来强化巩固自己的知识。这说明在计算机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还要注重实用性。
二、合作互动,寓教于乐
1.成立“学习协作小组”
在实施互动合作前,要根据学生中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类,从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配对,组成结构合理的“学习协作小组”,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小组竞争排名”、“共同达标评估”的形式增进小组内部的协作与小组间的竞争。怎样组织好小组协作的课堂教学活动?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实施。
对此我提出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小任务,也就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生在一个个“小任务”的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老师引导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2.多边互动,培养合作精神。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进行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例如讲到word中的块操作这一内容时,剪切、复制和粘贴由于概念有点相似,可针对三者进行操作得出结论:移动=剪切+粘贴;复制=复制+粘贴。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上述操作交流,再加上教师适当的`举例,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剪切、复制和粘贴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避免混淆。同样在前面操作中没有得出结论的学生也可以去验证未知的操作,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掌握这一操作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可以通过师生的多边互动,去讨(争)论,去探究,去验证,去发现未知的操作。
三、及时评价,体验成功
过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是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对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多地将评价作为测量学生学习结果和分析学生是否掌握了有关知识与技能的手段。通过终结性评价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某个时间点上的学生情况,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这样我们就无法全面地了解学生。另外,评价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通过终结性评价也无法完成这一判断。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需要有效的及时评价。
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其过程环环相扣。对于教学设计、课堂讲解,大部分教师都能顺利完成,但在信息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忽视了评价过程。有效的评价过程是有效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评价过程应成为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应逐步树立“教学――学习――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观念,将单纯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为对“教――学――评”各环节的系统设计,将教学评价的设计和规划有机融合到教学设计中。
教学中及时点评,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在作品展示时,即使是一个不理想的作品,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在点评时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使全体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剑平《信息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4、文化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教育的应用论文
从文化上看,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是由其民族文化孕育而成的。汉语国家句子如水般柔性流动、迂回转折随遇而安,着重追求内部的文气畅通,使语言能够成为作者思想流动的镜像。近几年来诸如《人再?逋局??濉贰妒???ぁ分?嗟牡缬澳芄宦糇??玫侥昵崛撕凸愦蠊壑诘南舶??缬爸械那榻诤鸵恍┣哦我渤晌?蠹医滞废镆榈幕疤猓?湓?虿唤鼋鲈诰?嫉闹谱鳎?菰背錾?谋硌荩???谟谒?芄晃?詹煌??业墓适绿獠摹⒍谰呓承牡墓顾肌⑶也欢系赝瞥鲁鲂隆;八祷乩矗?绻?缬懊挥姓庑┙蝗诘奈幕?尘埃?豢赡苋〉谜庋?男Ч??
语言的功能即人们要求语言所能干的事情,然而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同时客观世界也要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件,都需要运用语言来表达,这样功能就看似千变万化琢磨不定,但是我们仍能够将其加以归纳,得到更加抽象的所有语言都应该具备的“元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将其分成三个方面即:概念、人际、语篇。概念元功能是指语言所对应的静态的世界意义或者说是逻辑命题;人际元功能是指以某种方式向他人灌输自己的思想,以及说话人所携带的感情态度;语篇元功能即人说话写文章要整体上考虑,恰当的安排布局,不能显得零零散散不协调。哈利德和汤姆森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和保持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其中给予和需求是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给予的`可以是货物和劳务,也可以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的信息。
2.1研究的交流方式较为单一
语文课堂上多数采用一问一答的单线交流,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及学生的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普遍较沉闷。这也是我国的语文乃至语言教育的缺陷之处,学生在课堂上对文学作品和文化的理解无法很好地通过交流的方式得到总结、改进。
2.2研究活动中学生的思考不足
在学生的研究活动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其学习方式的结构式单一的,即常常只是以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而这种学习模式,会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留下的问题。虽然近几年素质教育和课程*的推进很好地改善了这一现象,但在很多基层教育单位,由于升学压力和生源竞争的增加,许多学校仍旧将分数视为较重要的考核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旧缺乏思考,较多生搬硬套。
2.3写作缺乏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作文写作上,拟题和构思没有给学生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必要的条件,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没有很好地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忽视学生在修改环节的个性表达和探究创造。
2.4教学内容适用于现实,可以适当延伸
情景虚拟,内容实际。因客观受限,教师不可能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教学,只能是在摹拟的或近似于真实生活场景的情景中组织教学,但虚拟也是以真实为基础的虚拟,它不代表虚幻。虽然学习者只能在虚拟的情景里进行课堂操练,但因为学生在英语课学习的语言知识是要用于现实生活,否则会影响学习的实践效果,所以教学的主题与他们的真实生活密切联系,都有可能出现在他们的真实生活中。
3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教育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法
语言的“人际功能”表现在一个人所讲的话能够透露其社会身份地位、文化修养、和其对事物的感受评价等,同时,语言的“人际功能”还能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随着文学表现方式的发展,文本具有更大的空间张力,表现力也得到增强。在这种写法指导下,表述者常常突兀地中断原来的叙述加入随性的想法和念头,或者对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方式进行评价。以下将重点分析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法:
3.1教学中注重介绍词语的文化内涵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的意义分为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概念意义指词汇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则指词汇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文化意义是指某一文化群体对一客体本身所作的主观评价,同一客体在不同文化的人中产生的联想意义不同。
步入21世纪,网络的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学生交流、学习、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网络作为一个虚拟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和传承方式,作为网络世界一员的学生必然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而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对网络文化的领悟和感受相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滞后,很多词汇的涵义在网络环境中已经发了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语言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学习,及时向学生传播积极的网络知识,从而促进语言教育。
3.3教学中比较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在交际中,由于交际者双方都有各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经常出现矛盾,降低交际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正确的价值观,并介绍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使学生能在交际中做出正确的预测。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并提供大量的文化信息的另一种文化教学活动就是引导学生观察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所展现的不同学习风格。这实际上也是对某些文化信仰和态度的体现。
总之,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意识到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重视对目的语文文化背景的教学,并采取相应对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5、试论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为此根据当前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认知的现状和影响大学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认知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大学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认知的建议:大胆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加大体育师资培训力度,更新体育负责层次的教学观念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体育意识。
大学体育教学是大学整体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但是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大学生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更多要求的不是单纯的体育锻炼,而是需要体育终身意识的建立。
认知是推动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人的认知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具有可塑性的。根据我们对某高等学校的调查情况看,学生对体育课是非常喜欢的,这说明他们有比较强的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性需要,这从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理论以及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来说,教学效果不好,说明学生学习的外在激励较弱。这与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手段等因素有关。如果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活动内容又比较单一,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认知、爱好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其他原因还有课程选择情况、教学模式、学生个人情况等。
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方向和成效,虽然大多数高等学校在推进体育课程的发展中,各级部门对现代教育的*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理性认识和实践操作上差异是比较大的。目前在我国各高等院校现行的体育教学设计中体育理论课和体育实践课是两门分开上的、独立的课程。说与写被硬性的分离开,这似乎有悖于学习者的自然学习规律。
2.2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各高等院校的'讲授体育课程的师资队伍主要是由体育专业出身的教师组成,他们经历过专业化的体育学习和训练,有着扎实的体育基本功。但是,相对于一些体育专业出身的教师来说,这些体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专业行业发展动态的灵敏度就显得比较处于弱势。比如在实践体育终身意思教学中,当要求这些教师介绍某体育的历史时或是体育的前沿知识时,他们就无法做到像实践专业出身的教师那样更深入更专业地为学生进行写作讲解。
2.3体育教学评价观念落后
教学评价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具有反馈、激励、反思、导向和记录的功能。由于我国传统的基础体育应试教育过分强化知识性考试,应试分数是许多学校教与学追求的目标和评价教学的唯一手段。同时对于现行教材中的实践内容,学校仍缺乏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没有充分调动师生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还有很多教师与学生认为评价考试就是考知识点、考解题能力,所以教师们也整天领着学生取得竞技体育成绩,忽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这种评价主要以大学生的单纯体力为评价内容,重视结果、忽视过程,导致学生综合能力的下降。
2.4体育教学重点难以突出
体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体育素养与锻炼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体育原则和体育意识方法。因此,体育教学重点应该是意识理论和方法的用途、锻炼方法的正确运用及体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而目前医体育教学内容陈旧、手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多局限于单个体育项目方法的介绍和典型实例的验证,主要教学内容突出体现在体育常规知识、体育技巧过程等内容的讲解,对终审体育体系缺乏系统性的认识,使学生错误地认为体育学就是锻炼、就是训练,忽略了体育意识核心内容。
3.1大胆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重视和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索性,体现个性化、自主性的教学组织形式。高校体育项目的开发价值和开发优势正好迎合了学校教育的即时需求,其文化特征和健身价值满足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其投入少的特点满足了学校教育低成本的需要。
3.2加大体育师资培训力度
高等学校可以引进具有管理知识的体育人士或者是聘请长期从事体育比赛的运动员作为兼职教师。前者的体育至少水平不置可否,而且又经历过系统的实践知识的学习是体育教师的不二人选。至于选择后者是因为体育终身意思课程的特点之一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这就要求教授体育课程的教师对于自己所教的学科不仅要有很深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这些运动有着丰富、成熟的经验,同时又对体育前沿的最新动态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握,相信由他们担任兼职教师来授课会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3更新体育负责层次的教学观念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主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付诸于行动。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对大学生的猜想要注意引导思维的发散与聚合相结合。在意思培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大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提出多种观点,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学会通过聚合思维整理归纳和提升这些观点,使之成为科学概念和规律。如在复习奥运会体育项目的类群时,须回顾、深化对各类体育项目的特征认识,会涉及许多知识点,应以有开放性的综合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体育项目知识。
主体体育意识是指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提高学习认知体育意识,是指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为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有效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体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不同认知和爱好,尊重学生问个体差异性。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普通身体素质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终身体育意识的知识和技能。
3.5创新评价内容与方式
创新评价内容只指新评价体系应淡化其鉴别的功能,发挥其促进大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要把实践活动的开设情况作为学期和学年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教师教学业绩与水平的评价,要充分肯定教师在开展体育实践活动中所付出的劳动与取得的成绩,并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评价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客体、形式的多元化。比如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对于大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参与,大学生、家长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员都可以参与评价。这样的评价网络提供的是一种相对比较开放、民主公平的评价系统,从而为大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的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3.6积极关注课外体育知识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意识的综合发展是从对实践过程的体验开始的。体育活动的体验学习对个体体育实践能力发展的重大价值无法估量。在体育活动中,个体体验了体育活动的一般程式,积累了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和主客体问相互作用的丰富感受,领悟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和价值,往往能够形成亲实践的行为取向,建立良好的实践人格,并拓展内隐知识的积累。有价值的实践体验使主客体之间达成了融通,这种融通将会在各方面深刻影响学生个体的现实和未来生活。但是当前多数学生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呆在了由封闭的房子里,很少有接触到各种体育活动的机会,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其实可以让学生多基础自然,了解体育,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在体育体验中获得体育能力。
总之,要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必须大胆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加大体育师资培训力度,更新体育负责层次的教学观念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体育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元河,成功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中国学校体育,2002:3
[2]张学忠,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4
[3]严先元,课程实施与教学*[j]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4]曲宗湖,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5]杜宇峰,体育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9ppc.cn/articles/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