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苏轼诗句
《望江南 超然台作》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一丛花 初春病起》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朝来初日半含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情,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一丛花·初春病起》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全词抓住“初春”的景象和病愈初起这一特殊景象和特有的心理感受,描写词人初春病愈后既喜悦有输慵的情绪。
《江神子/江城子》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馀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蝶恋花·雨後春容清更丽》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亦作书衮仪所藏惠崇画二》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拓展阅读
1、苏轼秋天的诗词名句描写秋天丰收的诗词名句
1、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白居易《司马宅》
2、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3、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戎昱《戏题秋月》
4、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5、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6、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施肩吾《秋夜山居》
7、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8、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9、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1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12、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念奴娇》
13、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14、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二首》
15、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1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7、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18、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刘禹锡《秋词二首》
19、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2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2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2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23、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秦观《满庭芳》
24、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25、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宋之问《始安秋日》
2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2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28、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范云《别诗》
29、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白朴《天净沙·秋》
30、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辛弃疾《昭君怨》
31、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杨万里《秋凉晚步》
32、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秦观《虞美人》
33、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34、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
35、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36、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37、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来鹄《偶题二首》
38、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杜甫《秋野五首》
39、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杜甫《月》
40、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浣溪沙》
41、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秦观《木兰花》
4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4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44、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45、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46、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秦观《浣溪沙》
47、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
48、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浑《捣衣诗》
49、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0、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杜甫《秋兴八首》
51、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周密《西塍废园》
52、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53、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54、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窦巩《秋夕》
55、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刘得仁《池上宿》
56、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57、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萧悫《秋思》
2、苏轼醉翁亭记中的诗句聚集96条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 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 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4分)
(1)鸣声上下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前后类如此 (4)是时朝廷虽尝禁止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2分)
汝 记 吾 言 三 十 年 后 世 上 人 更 不 道 著 我 也!
3、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1)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
4、阅读【甲】【乙】两文,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甲文的几个乐在表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B、【乙】文欧阳修因看到别人诗文成就高而感到高兴,表现出他关心后辈人才,心胸开阔的品格。
C、【甲】文章运用层层烘托的方法,显得含蓄委婉,文章结构严谨,处处注意前呼后应,无懈可击。【乙】文在写法上采用侧面反衬的手法。
D、【甲】文和【乙】文都可以看出欧阳修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参***:
1、(1)到处 (2)离开 (3)像 (4)这
2、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 ③也!
3、(1)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气短)。
(2)大家只知道跟在太守后面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4、D
赏
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醉翁亭记》写得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这篇散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
文中描写
赏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正任
欧阳修在
《醉翁亭记》写得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这篇散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为了领悟这醉翁之意,就让我们来共同观赏一下醉翁亭的山水之美吧。
文章一开头是“环
观赏醉翁亭变幻的山景,固然其乐无穷,但在醉翁亭观看人们行游,并在那里宴饮,更是别有一番乐趣。背着东西的,边走边唱;走累了的,在树下休息,怡然自得。人们前呼后应,老人小孩,往来不绝。这里有静有动,有声有态,描绘了一幅生动的
最后作者从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及太守之乐的不同内容和感情的对比中,推论出“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了,能与民同乐;醒了,能写《醉翁亭记》一文的,就是太守欧阳修。笔墨简练含蓄,寓意深远。
《 醉翁亭记》确是一篇风格清新、摇曳生姿、优美动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对
《醉翁亭记》是散文中别出一格特具风采的名篇,也是体现欧阳修散文风格的代表作,历来为人们称赞。文中多用陈述句,并以二十一个“也”作结。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结构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不显得呆板。文中第三、四小节是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不同的景色和人们游山之乐的,共分六层(“朝而往,……而乐亦无穷也”,作为过渡句,不列入层次内。)除第一层和第六层用“……者,……也”句式作结束句外,中间四层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结束句。每一层最后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长短参差不一,结束句中都用了“而”字,显得整齐中有错落,节奏略有变化。
第四小节中有一处似乎可能用“而”却用了“为”。原句为“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加黑的“为”若作动词解,则“酿泉为酒”与“临溪而渔”就对不起来了。其实这个“为”该作“而”字解。《古书虚词集释》:“‘为’犹‘而’也”。这两句中的“为”“而”为互文。这样,就与“临溪而渔”对得很工整了。此处“为”作“而”解,则全文实际用了二十六个“而”字。
《醉翁亭记》读来朗朗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朝而往,暮而归”,若去掉“而”,成“朝往,暮归”,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归之感,**两个“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悠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文中不少句子由于用了“而”字,语气轻重分明,诵读时极富抑扬顿挫之致。如“临溪而渔”句,重音在谓语“渔”上,读重些,长些,作为状语的“临溪”则读轻些,短些。若不用“而”,成“临溪渔”,不仅别扭滞涩,而且语气轻重不分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读来真使人感到有内在的类似诗歌的那种韵律美。
赏
文学佳作引来了有关写作上的佳话和轶事。这种文学史上有趣的情形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是非常典型的。《朱子语类》所记载的欧阳修改定本文开头的一则轶事,差不多可以和《醉翁亭记》的文章本身齐名。那故事是说,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原稿上,“初说‘
《醉翁亭记》是一篇记体散文。“记”的人,一种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所以,在初贬夷陵时,他就“益慎职,无饮酒”。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后,他却在
此外,《醉翁亭记》大量运用
赏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蔚然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无山,则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立,无亭,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作者笔下的朝暮和四时之景,也都是优美的风景画。
二、勾勒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习画
文章先写
赏
他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与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情感的抒发,而这三者又都生动地表现了欧阳修当时的特殊情怀。随着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闲适快活的世界: “环
赏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是一篇令人不禁喜爱的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文就是被贬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
赏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 ——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就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声
精巧的结构
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结构上的精巧之处,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金线串珠
《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
曲径通幽
《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琊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
出色的语言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虽受
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艰涩的流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醉翁亭记》就是他的文学主张的最好的艺术实践。 (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
赏
文章第一段由“醉翁亭”引出“乐”字,点出全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第二段具体描写山中朝暮与四季景物的变幻,写出了自然山水之乐。第三段具体描写游人的和平恬静以及宴游的欢乐喧闹,写出了
本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无论是写景写人都能抓住特征,山间朝暮四时之美景、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永丰县)人。4岁丧父。母贤淑,留下“画荻教子”的美谈。
欧阳修于1030年(天圣八年)中进士,同年 5月任西京国守推官,掌管文书,此后历任知县、知州、馆阁校勘、知谏院、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
1071年(熙宁四年)告老退居颍州,次年9月22日(八月初八日)去世。
欧阳修从维护宋统治出发,提出过许多新建议。但他最杰出的贡献在于文学和史学方面。他领导了北来的诗文的革新运动,主张“明道”、“致用”、“尚朴重散”,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除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外,著有《居士集》、《居士外集》、《六一诗话》等。
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他担任主考官时的进土苏轼、苏辙、曾巩及经他推荐而居高位的王安石、苏洵等均为名列唐宋人大家的文人。
[注释]
(1)环:环绕。滁(chú除):指滁州城,今安徽省滁县。
(2)林壑(hè贺):树林和山谷。
(3)“望之”二句:望去树林茂密而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蔚(wèi卫)然,草木茂盛的样子。琅(láng狼)琊(yá牙),山名,在滁州西南十里。
(4)山行:沿山路而行。
(5)潺(chán缠)潺:流水声。
(6)峰回路转:山势曲折回环,路也随着转弯。
(7)“有亭”句:有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展翅欲飞似的,高踞在泉水之旁。翼然,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居高临下。
(8)“名之”二句:给亭子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醉翁”的名字来给它命名的。名,作动词用,取名。太守,即郡太守,秦代郡的行政长官。宋代行政区划有州无郡,州长官称知州。这里称太守是沿用旧名。
(9)饮少辄(zhé哲)醉:喝一点就醉。
(10)乎:同“于”。
(11)“得之”句: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12)若夫:他转连词,相当于“说到那”、“至于”。日出而林霏(fēi非)开:太阳一出来,树林的雾气就散了。霏:云气。
(13)“云归”句:烟云聚扰来,山谷就阴暗了。
(14)“晦(huì会)明”二句:或暗或明,随时变化,这是山间早上和晚上不同的景色啊!晦,昏暗。
(15)“野芳”句:野花开了,发出清幽的香气。这是写春季。芳,指代花。
(16)“佳木”句:美好的树木吱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这是写夏季。秀,发荣滋长。
(17)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这是写秋天景色。
(18)水落而石出:这是写冬天的景色。
(19)“朝而往”二句:早上入山游赏,晚上返回。
(20)负者:肩负东西的人。
(21)伛(yǔ语)偻(lǚ吕):俯身躬背的样子。指老年人。提携:指被人搀扶的小孩。
(22)泉香而酒洌(liè列):泉水香甜而酒味清凉。洌,清。一作“泉洌而酒香”。
(23)山肴(yáo 摇):用山中禽兽作的菜,即野味。肴,荤菜。野蔌(sù速):野菜。
(24)“宴酣(hān)憨”二句:宴会中痛饮的快乐,不在于用音乐来助兴。酣,喝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25)射者中(zhòng众):投壶的人投中了。射,指投壶,古代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胜负。
(26)奕(yì义):指下围棋。
(27)觥(gōng工):用犀牛的角作的酒杯。筹:酒筹,行酒令时用来决输赢的竹制筹码。交错:杂乱。
(28)苍颜:苍老的面容。
(29)颓然:这里指醉后昏然欲倒的样子。
(30)已而:过了一些时候。
(31)阴翳(yì义):树木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32)“人知”二句: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感到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他独特的乐趣(指太守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前一“乐”字用为动词,有“得到乐趣”的意思。其乐,指滁人的快乐。
(33)庐陵:即吉州,今江西吉安县,欧阳修的家乡。
[译诗、诗意]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角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的美。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山势曲直,路也跟着弯转,于是就可以看见在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张开着一样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字的是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饮酒,而在于山山水水之间。这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中,寄托在酒里的。
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象。早上出去,晚上回来,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歇歇脚,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回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我们在溪水边上捉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做酒,泉水香,酒色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着这就是太守的宴会。宴会欢畅尽兴,不在乎有没有音乐。投壶的中了,下棋的赢了,于是旧杯和筹码递过来递过去,有的站了起来,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闹闹的,是诸位宾客。那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昏昏沉沉倒在他们当中的,是太守醉倒了。
过了一会儿,夕阳要落山了,人影散乱,太守回去了,宾客们跟随着。树林渐渐暗了下来,鸟儿在树林上上下下地叫着。游人离开了,鸟儿开始高兴了。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而不知道人们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而不知道太守的快乐自有他快乐的道理。酒醉了能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可以用文章记叙下这快乐,那就是太守了。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赏析]
讲解-层次分析
第一段:
1、一起笔,仅用“环滁皆山也”五字,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鸟瞰全景。过去有人买到欧阳修《醉翁亭记》的草稿,看到原稿说滁州四面都有山,用了几十个字,后来改定,仅“环滁皆山也”五字。这一句历来被誉为锤炼字句的典范。作者从大环境、大背景写起,然后突出写西南诸峰,因为那里林壑尤美。
下面再把范围缩小,突出介绍那蔚蓝而深秀的琅琊。再往下,视野推前,由俯及仰,沿山路而上,先写听觉,渐闻水声潺潺;接写视觉,有泉泻出于两峰之间。介绍:酿泉也。
继续前进,峰回路转,突然出现一个翼然临于泉上的亭子的特写镜头,这镜头不是平摄,而是由下向上仰摄的。在此点题:醉翁亭也。
这一层用最经济的笔墨和最集中的画面把作者想要突出的重点(山、泉、亭)尽收眼底,轮廓分明,眉目疏朗,方位清楚,从大到小,由俯及仰,自远而近,一步一步地把读者引入佳境。同时把下文“朝而往,暮而归”的游览路线具体交待清楚,为下文写人的活动布置好了环境。
2、亭的得名。紧接点题,说明建亭者和名亭者。只说取名的是太守,伏下一笔,而把“庐陵欧阳修也”留作全篇的结句。这样既使文章曲折有致,也显出作者表面的闲逸和内心的深沉。“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寓之酒也”,进一步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突出了一个“乐”字,为下文的发挥作好铺垫。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若夫”表示另提一事,使第一、二段有机地联系起来。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日出”是朝,“林霏开”是明,“云归”是暮,“岩穴暝”是晦。出、开、归、暝四字,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下文接着概括了山间四季的不同风光。“野芳发而幽香”,“野”点明在山里,“芳”、“香”写出了春天。一个“发”字,显出盎然生机,使人嗅到一股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写出夏天树木的郁郁葱葱,“秀”字突出了树木的秀丽神态。“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天空的寥廓和山间草木上的霜花相互映衬,写出了一派秋色。“水落而石出”,则是冬天的特有景象。一季一幅画面,都紧紧抓住山林泉石的特点,和上文的环境介绍密切呼应。
从“朝而往”到“乐亦无穷也”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因为朝暮四时是无穷的,所以景不同而乐亦无穷。这是上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用乐作为抒情的主线。
第三段:写人游琅琊之乐,分为四层。
1、滁人游。到此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前面的写景转到写人,背着东西的人边走边歌,可见乐在其中;行路人在佳木繁阴之下休息,确实心旷神怡。不直接写老人小孩而用“伛偻提携”,把弯腰驼背的老人挽着走的小孩的特征刻画了出来。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写出了踊跃热闹的场面。只写游而不写乐,但读者却可以感触到欢乐的气氛。先写游人,既是从亭外的大环境写起,也流露出了愿与民同乐的心愿。
作者是被贬到滁州来的,但以自己的才能与政绩,使滁州人民乐于山野之间,这样写来既有真正自得之乐,也含蓄地表露了有才能和抱负而遭贬谪,在失意之中而又可安慰的复杂心情。
2、太守宴。琅琊山有佳木、溪流,这里专门写太守就地取材,以肥鱼、冽酒、山肴野蔌宴客。从上文写滁人游的大环境,一下子收缩到亭子里边筵席陈设的近景镜头,虽是记叙事物,但充满了超脱于尘俗的欢乐之情。
3、众宾欢。围着筵席的众宾是在闹中取乐,虽然没有丝弦竹管的音乐,但是有投壶、下棋的游戏,“觥筹交错”,可见酒喝得欢畅,坐着的或站起来的都在高声玩笑,在太守面前无拘无束,写出了太守与僚属之间的良好关系。写的虽是众宾的欢乐,但透出了太守内心的欣慰。
4、太守醉。特写镜头。“苍颜白发”,写出太守形象,(其实欧阳修本年仅三十九岁,*不会“苍颜白发”)“颓然”,写太守醉醺醺的样子,与前面“饮少辄醉”相呼应。这两笔形神俱备的速写,把太守突出在大小环境及众多人物的中心,非常醒目。
第四段:写宴散人归。
用“已而”承接上文表示过了一些时候,照在山间的夕阳映着回去的人们。散乱,归,从,去,精确简练而形象地写出了宴散和宾客随着太守回去的情景。人们已兴尽而返,飞鸟也得享山林之乐,尽情地在树林阴翳之中飞鸣了。
文章到此顺势来一个转折,一层深似一层地抒*怀。“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这句是陪衬,目的是突出下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游人之乐,前文已记叙得很具体了,但太守之乐却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没有坦露胸怀,掏出真实的思想,只是含蓄地说: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之后能写文章记叙这种乐趣的,只有太守一人。这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个人仕途失意固然可以寄情山水,但那只能强颜欢笑,而欧阳修在滁州施展了自己的*才能,短期内已得到百姓安乐的政绩,这证明朝廷对他的排斥打击是多么不公正。
作者在公务之暇,带着众宾客,流连宴饮于山水美景之中,这样虽然也排遣了失意郁闷的心情,但他的感情到底也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这就是人们“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深刻含义。
结尾用一个答问句补叙“作记者谁”,文章戛然而止,突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且与全文从大到小,最后突出重点的写法一致,显得富于情趣。
作者写《醉翁亭记》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由于*上遭受排斥,仕途失意,内心不免有抑郁之情;寄情山水,于宴饮酒酣之中与民同乐,纵然可以排遣一时心中的郁闷,但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情怀总难抛却,所以才有“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感叹。
宋仁宗庆历五年(一○四五),参加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本文是山水游记,但抒情气氛很浓。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蕴藏在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当中。为了增强风神情韵,通篇采取说明句式,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造成一种从容婉转的咏叹句调。在写景和叙事上,文章写得既明晰简洁,又丰满生动,勾划了一幅色泽鲜明、声态毕现的图画。它的层次利落分明,自远而近,由大及小,在疏朗的背景中鲜明地突出醉翁亭和作者的中心位置。至于语言的概括准确,自然流畅,多用排偶而不失于板滞,以及音节的响亮和谐等,都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技巧和特殊风格。
滁州揽胜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江淮之间,长江三角洲边缘,南与六朝古都南京隔江相望,区位优越。
滁州是安徽省辖市,辖天长、明光两(县级)市,全椒、来安、定远、凤阳四县和琅琊、南谯两区,土地总面积13328平方公里,总人口(截止1999年底)达419万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滁州市区占地30平方公里,人口约28万,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
滁州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盛产水稻、小麦、棉花、花生、烤烟等,银鱼、螃蟹、甲鱼等名贵淡水产品;已探明的矿产资源30多种,石灰岩、石英岩、岩盐、石膏、凹凸棒土、麦饭石等非金属矿蕴藏极为丰富,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
滁州山青水秀,人文景观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琅琊山、韭山洞、神山寺国家级森林公园景致幽美,皇甫山自然保护区是鸟类的王国,琅琊寺是佛教名刹,醉翁亭因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而名列全国四大名亭之首,明代朱元璋创建的中都城和皇陵气度非凡,清代文学家、《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纪念馆典雅庄重,韭山地下溶洞堪称江北第一洞。
3、关于春节元旦新年的诗句合集96条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元旦试笔 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丁卯元日 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39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