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好好活下去诗歌
天,变得沉默,
地,也开始摇晃,
摇晃的越来越大了,
人们呼啸着逃跑——
地震来了!!!!!!
楼垮了,
到处一片废墟,
人们悲伤、凄惨地哭喊着:
“‘朋友’,你在哪里?”
学校教学楼也倒了,
无数学生、教师被埋在废墟下,
但人们在废墟外呐喊着:
“孩子,挺住!”
有一些孩子,
因为这场地震变成了一个个
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悲伤、不用受自然灾害的小天使们,
他们向着蓝蓝的天空飞去,
那里是天堂,
那里是一个真正的极乐世界!
他们就在那里等着来世好再与亲人门们相间……
大人门哭着,
止不住眼泪,
放声地痛哭着,
口中呐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
悲痛欲绝的她们甚至不愿意活下去,
但她们知道:
孩子虽然走了,
但自己还活着,
我要坚强地活下去!
她们擦干眼泪,
直起身子,
面对现实,
因为,
她知道自己的路还长着,
要为了孩子好好活下去,
不怕灾难,
大声地喊吧:
“中国人,挺住!”
“孩子,坚持住!”
“地震!我们不怕你!!!!!!”
拓展阅读
1、三位朋友重阳节同登高同思乡同作诗更留下千古美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又称“登高节”,早在唐朝时就被定为正式的节日,从宫廷到民间都会有庆祝的活动。在这一天,人们有登高的习俗,而且还有一个传说:
在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有条河叫汝河,河里有一个瘟魔,只要一出现就会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因此病死,桓景也重病了一场,病好后他决定除魔报仇,便辞别妻儿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每日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带父老乡亲登高避祸,除去瘟魔。
九月九那天,桓景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桓景手持宝剑和瘟魔搏斗,最后杀*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喝菊花酒等风俗。
今天,就向朋友们介绍三首关于古人重阳节登高的诗词。关于重阳登高的古诗词很多,这三首不是最出名的,为什么要介绍这三首呢?因为这三首诗有着与众不同之处,您先欣赏诗,看看是否能找出些端倪来。
1.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首句告诉读者,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第二句是写登高后看到的景物,也是写登高后的心情。此句中用了一个“积”字,既形象又传神,那种对家乡的思念,和归家的心情,不是今天登高后才有的,是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后的情感,风和烟本身就可以给人弥漫和无边的感觉,再加上一个“积”字,让人感觉风烟浓重,无边无际,又反过来对思乡盼归的情绪起到渲染。
最后两句写诗人远在他乡的高山上,和朋友一起喝着节日的菊花酒,这里与故乡远隔万里,只能伤心地望着鸿雁向南飞回自己的家乡,自己却不能像鸿雁那样回到家乡。重阳登高喝菊花酒是习俗,作者离家宦游而思归,借饮菊花酒以消乡愁,又望见“鸿雁”南飞回乡而想到自己不得北还回家(作者是范阳人,约在现在的河北保定一带),把自己心中的情与眼中的景交织融合在这二十八个字中,写出了浓浓的游子思归情怀。
2.蜀中九日 (唐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此诗开头也点明了是在重阳节这天,在外游子的乡愁。第二句是告诉读者这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客中送客,让人倍感凄凉。第三句表达出作者内心漂泊的痛苦,直白而感情强烈。第四句则写得委婉别致,鸿雁南飞本来是自然规律,但是作者却说它不知道南中的苦偏偏要离开北方而向南来。
作者王勃借助北雁南飞这种正常现象,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南来。作者想北归不得,可鸿雁你本来在北方好好的,却为何非要飞向南方,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看上去毫无道理,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浓浓的思乡愁绪。
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有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
3.九日登玄武山旅眺(唐 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这首诗和前两首诗也是一样的开头,表明在重阳节登高远望。站在山顶,作者望到寥廓的秋水长天,秋风送来阵阵凉意。在阵阵冷风中,又望到鸿雁向南远去,作者想到自己的朋友王勃也将要告别辞行,这一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这首诗用词简单,不饰雕琢,情感质朴。
第三首诗和上面两首相比,读起来少了游子思乡的悲愁,多了悲秋的色彩,又掺杂了惜别好友的感伤。第二句“秋水秋天生夕风”,让人联想到宋玉之“悲哉秋之为气也!”,前两句没有思乡的情感,接下来的第三、四句,则写出惜别之情,写雁南飞而不留,朋友分别不知何时再聚的幽幽惆怅。
您看这三首诗,是不是有些像?第一句的前四个字相同,诗的结构也相同,四句诗两两对仗。这不是亲兄弟也得是表兄弟啊!其实这三首诗,还真有关系——
总章二年(669年)卢照邻来到益州新都任职。时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因写《斗鸡檄》触怒高宗,被赶出沛王府,于是年六月远游到了西蜀。秋冬之间,卢照邻从益州来到梓州。九月九日重阳节,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与王勃、卢照邻三人同游玄武山,互相酬唱,即是上面这三首诗。
这三个人,在同一天,相约一同登高,各自赋诗一首,而且这三首诗看起来很像今天语文课上的命题作文。卢照邻和王勃的诗,都是写游子思乡,卢诗的结句,是以雁南飞反衬人不可北归的乡思;王诗的结句,问的痴情,问的无理而妙,表现诗入对南方生活的厌倦;邵大震做为主人身份,邵诗表现出来的情感也不同,写悲秋和惜别。三首诗艺术特色不同,立意清新,情感真切,构思细密,结构完整,尤其是卢、王二人的绝句,更是佳作。
2、余秀华:我不愿用痛苦交换诗歌 宁愿好好活着
记者郑汝可
昨日,首届武汉诗歌节进入第二天。余秀华新诗签售会在卓尔书店举行,武汉诗人张执浩主持。1个半小时里,张执浩问了3个问题,余秀华一一作答,谈走红,谈诗歌,谈以后的生活,不乏金句。
余秀华戴黑框眼镜,马尾高高扎起,一身棉布白衣,比早期视频中的形象多了几分素雅、平静。
张执浩说,余秀华创造了近20年来中国诗歌出版发行的奇迹,诗集已经印了20万册。他问:走红对于写作者是件好事还是坏事?
余秀华吐字不算清晰,但反应很快,语速也快。她回答,走红和写作没什么关系,“走红”是一个事件,无关于个人选择。“虽然诗歌需要这样的传播,但对我个人,并不是什么欣喜若狂的事情。”
张执浩又问余秀华,你写作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余秀华坦承,自己对语言有天生的敏感,知道语言该怎么用,优势就是多年的积累和思考;弊端是知识浅薄、孤陋寡闻。“写诗是一种个人修行,要想把诗写好,自己也要变成更好的人”。
张执浩问起余秀华下一步的写作计划。“这我真没有”,余秀华说,她现在活动很多,没有阅读、提高的契机。她也想越写越好,但是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这要顺其自然,写得好就写得好,写不好就拉倒”。
余秀华的这句话,引起全场大笑鼓掌。
张执浩注意到,余秀华一直用很大力气握着话筒,每次签名也很困难。他觉得,余秀华不应该成为一个“媒体诗人”,不应该成为一个被媒体紧紧包围的演员,最终还是应该从闪光灯下回到自己乡村孤零零的书房。
余秀华却觉得,张执浩的担心是多余的。虽然自己现在到处跑,但一个人的孤独从未改变。自己比谁都明白写作需要什么。但现在这个过程一定要走完,“以后的生命还很长,用来思考和写作的时间还很多”。
她说,自己不想用写诗代替生活。之所以写诗,是因为之前40多年毫无效率的生活,“如果可以,我不愿意用痛苦来交换诗歌,我宁愿好好活着,不愿好好写诗”。
在读者提问环节,有读者问余秀华,今后会不会离开现在生活的小村庄,去大城市生活?余秀华很肯定地说,横店村不是很美,也不好,但自己却深深眷恋,这辈子从未想过离开。
3、班长我的好朋友作文
柔软的草地上有着淡淡的香味,野花布满整个山野,我抬起头悠然的仰望天空,发现在那千变万化的白云里,彷彿浮现了她的笑容,那自然率真,真诚的微笑,使我温暖了起来……
汪怡君是班上的班长,是个功课好又漂亮,有领导能力,人缘极佳的女孩。是她的开朗活泼,贴心的问候,使我能渐渐的融入班级中,也就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下课我们总是一起谈天,可以天南地北的聊,聊得尽情愉快,总是一起分享心事,讨论着八卦,我们一起笑一起哭,有什么事情一定第一个跟对方说,那段时间我们真的好快乐。俗话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正是如此。有时我们会一同到图书馆读书,一起讨论功课,她总是一字一句耐心的讲解给我听,也是因为她的帮助,使我的功课进步甚多。我们从来不曾吵过架,因为她的好脾气时常包容任性的我,她像是我的姐姐总会讲些道理给我听,更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总是与我一同分享好东西。她是我的垃圾桶,倾听我诉说的一大堆事情,不但不觉得耐烦,反而鼓励我,安慰我,给予我最忠贞的建议,因为有她,所以我有一段幸福的时光。
她是我的好朋友,是个单纯可爱,活泼开朗的女孩。他是我的好朋友,是个认真负责,聪明伶俐的好班长。她是我的好朋友,是个自然率真,乖巧听话的好小孩。即使她那最迷人的笑容在再也见不到了,不过只要我时常仰望着天空,说不定还能看见她的笑容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42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