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的教学设计
知识储备点:
课后生字及多音字。
能力培养点:
培养阅读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
提高朗读能力,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
情感体验点:
体会文中所赞美的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同时引导学生懂得“君子之交淡如炎,小人之交甘若醴”的道理。领悟并倡扬文中所表现的纯洁真诚的人情美。
教学重、难点:
在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的同时,透过有故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课文类型:
讨论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四、探究思考: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耶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了"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平日的为人了,只要损害了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了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了,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了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课堂拓展
问题:从课文看,这两个孩子都没有所谓"价值观念",你看,他们那一次交换的礼物,是名贵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弯弯的小藏刀,这种感情纯洁是纯洁,可是这种做法毕竟不对,这样确实给父母出了难题。讨论讨论,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这类事情?怎样预防这类事情?要从课文中找插叙户根据。
明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例如,"爸爸"松龄杨木雕给孩子的时候,应该介绍一点有关这件工艺品的知识,让孩子知道他的珍贵,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间送东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见。如果想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处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转一些,要注意保护小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万芳的妈妈暗示一下,万法方妈妈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不会同意自己孩子收受这么珍贵的东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万芳妈妈不要责备孩子。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题目自拟,课下交流。
七、板书设计:
爸爸“我”
“财重”妈妈是 ?非“情重”
万芳妈妈万芳
八、教学后记:
在本课中学生们讨论比较热烈,但是抓不到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机敏进行辩论的方法。
拓展阅读
1、小学二年级语文骆驼和羊教案设计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5个生字。
2、看图理解课文,懂得应当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懂得要正确对待自己和正确对待别人。
第一课时
一、引言揭题:
同学们,你们见到过骆驼吗?出示骆驼的图片。骆驼有什么特点?(高大)那你们见过羊么?羊有什么特点?(矮小)高大的骆驼和矮小的羊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二、新授:
(一)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或录音),请同学读准字音。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有几幅图,每幅图分别和哪一段文字相对应。
4、检查并读生字新词:骆驼 他们俩 围墙 茂盛 摇头 很窄 大模大样 评理
5、分段读课文。
(二)借助插图,理解课文重点,懂得其中的道理。
1、出示几幅插图,指着图,提问:骆驼和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争论起来?
2、讨论:到底高好呢还是矮好?
3、分段、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讲读二、三自然段。
1、看图读思: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它们在做什么?
2、读第二段,思考:骆驼用什么方法证明高好?请你找出描写骆驼动作的词语。出示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3、羊认输了吗?羊又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看法对呢?
4、看图理解:“又窄又矮、大模大样”等词语和描写骆驼动作的词语。
5、齐读课文,思考:骆驼和羊到底谁对呢?它们各有什么长处?它们互相服输吗?不服输怎么办呢?
三、作业:熟读课文,熟读本课生字词。分角色朗读二、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骆驼和羊都能通过一件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对的,它们互不服输,最后想出什么办法呢?
二、新授:
(一)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思考:骆驼和羊去找老牛评理,老牛怎么评的呢?老牛的话对不对?
2、“长处”指什么?“短处”指什么?骆驼和羊错在什么地方?
3、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么想呢?它们会做些什么呢?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记忆字形。
2、同学们互相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对同学们认为有困难的字进行重点指导。比如:
茂:注意下边不要多一点。
腿:要先写两边,后写中间。
4、读读生字新词。
5、书写指导。
三、练习:课后2题、3题。
探究活动
1、分角色表演《骆驼和羊》的故事。
2、听了老牛的话,骆驼和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2、《木兰诗》的教学设计模版
一、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四、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一、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培养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查阅工具书,引导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自读讲析问答练习,也可以配合电化教学进行。
四、安排二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1.题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机杼zh),与抒情的抒区别,杼,木旁,抒,扌旁。可汗k8 h2n。鞍鞯ji1n。辔头p8i。溅溅ji1n ji1n,拟声词。胡骑j@。戎机r$ng,区别:戊,音w&、戌,音x&、戍,音sh)。朔气shu^。金柝tu^,区别:析x9折zh6拆ch1i。红妆zhu1ng,区别:状壮。著我旧时裳zhu$,区别:署sh(。傍地走b4ng。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全诗,熟悉故事情节。教师行间**,指教。
3.指名学生说出故事内容;教师在学生试译课文的基础上用幻灯或投影仪打出课文翻译的内容,同时播放《木兰诗》原文的录音,让学生边听原文,边看译文,从而加深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研读课文(着重明确自读要点)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归纳: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提问:全诗在进行结构剪裁和人物描写上始终紧扣住哪一特点?
提示:木兰是女郎。
3.提问:《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大部分?各写出什么内容?
归纳;以故事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3段),叙述木兰的身分,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姊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4.教师在理清课文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木兰的形象意义。(可引导学生边看课文中插图或看制成的幻灯图片,边听老师讲。)
教师讲析: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
5.提问: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6.提问:什么叫对偶的修辞方法?什么叫排比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练习三、四,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用浪线画出来,阅读体会它的好处。)
归纳: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排比,由几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7.学生齐读画出来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四、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解释诗句中加粗的字词:
(1)愿为市鞍马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旦辞黄河去
(4)万里赴戎机
(5)关山度若飞
(6)出郭相扶将
2.做练习三。(参***:1.强调木兰关心国难;2.英雄果敢、机智的行动;3.4.英雄杀敌心切,行动快速;5.父母厚情相迎;6.英雄自豪之词。)
3.课后背诵并默写《木兰诗》。
3、假如我会变作文讲评课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能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别人交换意见,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习作赏评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感受习作的快乐。
一、教师示范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1、激发兴趣:
CAI 出示学生想象的各种人和物及好的作文题目。
2、自读自评习作:
想不想给自己打个分呢?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要求?请看大屏幕:
习作自评要求:
自评(一颗星) 自评(两颗星) 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 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丰富。
师补充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吧,并把自评的结果写在题目的左边。
3、承接语:
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两颗星?谁愿意到前面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习作?还要接受同学们的评价呢!
(指名2人)
4、复习合作评改要求:
这学期,我们开始学习四人小组评改习作。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评改作文。评改之前,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合作修改习作有哪些要求呢?
5、师归纳小结,出示课件:
⑴ 首先看故事编得是否具体,其次才是看故事编得是否生动、想象是否独特。通顺的句子、段落,尽量不要改。
⑵ 在四人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圈出错别字,勾画出好词好句。
⑶ 参照自评成绩,综合小组成员意见,给出建议成绩。并将评价成绩写在题目的右边。评出组内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二、四人小组合作评改习作
1、四人小组合作评改习作,课件出示有关内容:
非常好,现在就是团队合作的时间了,小组按要求评改习作。如果你们小组有什么拿不准的地方,老师可以帮帮你们。刚才每个小组都拿到了这张“今日之星”的奖项单。其中,希望星奖给本组习作最好的同学,冲刺星奖给本组习作进步最大的同学,神笔星奖给书写最棒的同学,聪明星奖给讲评时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2、四人小组互评互议,教师**,并参加一个四人小组的评改。
3、教师组织反馈四人学习小组的评改情况:
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聪明星?看来你们是最会听的孩子。那神笔星呢?一定是书写最棒的同学。我们的冲刺星呢?你们的进步最大,要再接再厉哦!还有希望星呢,未来的小作家。
4、四人小组汇报评改情况:
请2~3小组到前面来。
(师相机引导学生评价并修改。)
三、教师激励学生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听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刚才同学间的'汇报,想不想再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吗?好,那就让我们现在行动,在原文上改吧。
2、自主习作交流会:
修改之后,可以去给你的好朋友或现场的老师读读你修改过后的习作,讲讲你畅想出来的故事,听听他们有什么感受和好的建议吧!
3、小结语:
今天,我们用手中的这支笔,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了,开心吗?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回家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还可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
【板书】
自评(一颗星) 自评(两颗星) 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 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丰富。
4、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摘要】
要取得较好的中考地理成绩,除了平时认真学习、复习外,还要靠考场上的正常发挥。考场上要答好试卷,首先要心平气和,不能紧张,即使遇到冷偏的题目也不能急躁。
【关键词】
地理;学习;复习;中考;发挥
笔者认为,不管干什么事,明确它的目的是头等重要的事。学习地理也是一个样。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什么?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掌握一些简单的地学原理,自然是中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目的,但笔者认为学习地理还在于培养学生记忆方面的素质、分析比较的素质和综合论述的素质。这三个方面素质的培养是比较重要的。笔者想,只要我们能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学生面对一大堆的书本,就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了。记忆,甚至是死记硬背,是重要的,有些东西也只有像小和尚念经一样重复若干遍,才能牢固地储存在你的头脑中,以便考试时能流畅地输送出来,同时你还得到了强化记忆的训练。但单纯的记忆又显然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地图和资料的分析比较,一些主要原理及其应用的综合训练,也有着与记忆同等重要的地位。
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出发点不能是应付中考,那样学生的思路就只能局限在老师指点给学生的那些试题的范围之内,而真正的能力却没有培养成,因而遇到千变万化的试题往往不能应付自如。其次,对于学习地理来说,地图很重要,它往往能帮助学生记忆,帮助学生理解,帮助学生分析。举个简单的例子,要记住哪个国家有哪些物产,学生想可能是自己都感到头疼的事,但若借助于地图,事情就好办得多。不同的物产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的符号或图案表示的,而某特殊的符号分布在地图上的什么部位,要比文字抽象地记叙某种物产产于某个国家易记得多。因为前者是对某一画面的反映,牵强一些可算是第一信号系统的反映,后者则完全是文字的组合,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前者自然要比后者易于记忆。其他诸如,根据地图上不同国家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印象,比较不同国家的气候情况;根据某一地区特殊的地形图示的印象,综合该地区的地貌特征;根据洋流图的印象,分析海水的运动规律等等,比单纯地背记文字要方便得多。总之,反复地熟悉地图,注意地图上的每一细枝末节,在脑中形成一个牢固的印象,将大大有助于学生的地理学习。再者,笔者个人非常反对学生依靠大量的资料(习题)学习地理。课本是学生的“*”,充分地熟悉课本,将是学生取得成功的捷径。“书本有限而资料无穷”,中学地理教科书可以编出不止六十本讲义来,而学生毕竟又不能只应付地理一门课,况且中考怎么考也渊源于课本,万变不离其宗。复习地理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笔者指导学生主要是抓了两条;一是利用地图进行复习;二是有意识地自我考试。最后,笔者谈谈学生中考几点临场经验:(1)如果面对同一道题,学生的脑子里先后跳出两种答案,而经过仔细分析,仍觉得都有道理(这在考试中常常出现),那么笔者建议最好选择最先跳入脑中的那一个,这或许正确的可能性会大些。因为这符合生理学的道理。(2)对问答题,请不要相信某些“过来人”所说的“少答不行,多答些没事”。要知道,现代的考试非常注重学生的反应还要求熟练程度,试题的量很大,用“寸金难买寸光阴”来形容中考的时间,实在不为过分,所以请切切珍惜哪怕是半分钟的时间。你宁愿多思考半分钟也不要多写半分钟,平时考试就要养成这种习惯。再说写得太多,阅卷老师不得不在你冗长的答案中寻找要点给分,往往连你正确的要点都给忽略了。(3)考场上要善于自我调整,遇到题目特别难或特别容易不要过于紧张或兴奋,这样往往会造成无谓的失误。要想到这试题对你太难或太容易,对别人也没两样,此时比的就是毅力了,看谁有最大的耐心去思考,有最大的细心去作答。
另外,拿到试卷后,不必忙于立即答题,而应用一分钟左右时间,把整个试卷浏览一下,做到对试卷有个粗略的整体的印象,最好能对每一部分题目所需的时间大致估计一下,心中有个数。而不要匆匆下笔,以致最后时间来不及,造成整个卷面虎头蛇尾。在答每道题时,先要看清楚题意,在要求范围内回答,不能离题太远。否则,只是白费了时间、精力,甚者会造成答题过程紊乱。审题是答题重要的一环,题目分析得正确就能抓住要点,紧紧围绕中心答卷。答题除抓住重点之外,还必须围绕重点展开,较为详细地加以说明,回答一道题不能仅仅是一两条提纲式的句子。如让你回答试卷上的比较题,你不能只写位置、地形、气候,物产的总特征,而需要进一步具体地对各要点加以阐述,必要时可追溯其原因。答题时,若遇到自己不太有把握的题目时,可借助头脑中的地图来有步骤地回忆。如回答某一地区气候特征及成因时,就可根据这一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带以及地形等因素,用自己的语言逐项的来阐述、回答。答题时,还要注意条理和措辞。回答的内容要让别人看了一目了然、要点分明、措辞恰当。比如,某一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到大片地区的水资源、植被、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回答时应按顾序有条理地回答。如果我们不顾前后顺序,就会混乱不堪,甚至会出现逻辑错误。
总之,要取得较好的成绩,除了平时认真学习、复习外,还要靠考场上的正常发挥。考场上要答好试卷,首先要心平气和,不能紧张,即使遇到冷偏的题目也不能急躁。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到正常水平的发挥,若不能很好地稳定自己的情绪,就会连已掌握的知识也记不起来。
作者:徐止秀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八中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48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