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两首》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8 18:13:32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二、学海拾贝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

(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主要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涵的道理和表现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学海导航

(一)读

1.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思考以下问题:

你了解诗人普希金吗?你的同桌知道吗?问问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的不朽诗篇的?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二)品

1.教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品味,之后回答以下问题:

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肯定、补充。

(三)诵、背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那么,怎样用我们的有声语言读好这首诗呢?你认为应突出哪几个方面呢?

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

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点拨。

3.试读评价

按照刚才的交流,请你来试读一遍课文,可找三四名同学与教师共同点评,最后评出最好的一个领读。

通过对这首诗的朗读,现在再回顾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得出答案,加深理解)

5.背诵全诗。

课的诗歌阅读方法。

二、导入《未选择的路》新课。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板书课题)

三、自主实践,小试牛刀。

1.教师引导学生“读”。

2.“品”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以下问题:

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

3.“背”、“诵”

四、朗读迁移、鉴赏诗歌。

致恰达耶夫

普希金

爱情、希望、默默的荣誉——

时刻听候祖国的召唤。

我的朋友,让我们用满腔

哄骗给我们的喜悦短暂,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煎熬,

壮丽的激情报效祖国!

少年时代的玩耍已经消逝,

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时刻来到

**啊!请相信空中升起

如同晨雾,如同梦幻:

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

一颗迷人的幸福之星,

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

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

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

我们的心焦灼不安,

趁胸中燃烧着自由之火,

并将在*制度的废墟上

我们经受着宿命势力的重压,

趁心灵向往着荣誉之歌,

铭刻下我们的姓名!

读后思考: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中的“一种愿望”指的是什么?

拓展阅读

1、《物的特征》

知识目标:

1. 观察物与非物,比较他们的区别。

2. 举例说明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的观察能力、发散型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更加热爱,珍爱命。

1. 能够举例说明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 增强热爱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培养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观察、讨论、归纳

环 节

导入新课

新 课

在三十亿年前我们的地球一片荒漠,寸草不。而今天我们的星球此美丽,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装点的此美丽吗?

一. 什么是

的周围有很多物,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1. 观察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实物,说出哪些是物,哪些是非物。

2. 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讨论怎样区分物和非物。

小结:凡是有命的物体叫做物。

讨论交流

观 察

分组讨论

交 流

总 结

1. 物的需要营养;

2. 物能进行呼吸;

3.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的废物;

4.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物能长和繁殖。

物的主要特征,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和补充吗?

分析归纳

小 结完本节课,果有人问:“什么是物?”会怎样回答呢?表达交流

课后动调查身边的物种类

表格,调查身边物的种类和环境。 实践

一.什么是物:有命的物体。

1. 物的需要营养;

2. 物能进行呼吸;

3. 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的废物;

4. 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 物能长和繁殖。

调查观音塘湿地公园的物种类

一、调查目的

为把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带领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我们选择对校园物种类的调查、研究作为动的课题。通过对校园里各种各样的物进行观察和习,使许多物分类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野外识别物的能力,又激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探究能力,从而更好地贯彻物课程标准的理念,此外还能为校调查清楚校园的物资源提供一些资料。

二、动安排

(一)准备阶段 20xx年9月5日—9月10日

1、确立课题

动开始先让选择意向调查表,再由自己选择并确定调查题目。

并填写好的选择意向调查表:

班级:班姓名 性别 爱好

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联系密切的问题是什么?

最想调查的问题是什么?

的问卷调查进行统分析:

2.动分组

各班采取自愿的方式组成兴趣小组,4~5人为一个调查小组,并确定组长。

3.制定

自己小组动方案(包括调查路线和校园物种类的调查记录表等),鼓励形式要多样化,老师对各小组成员进行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制作物标本、何对物进行归类等方面的培训。

4.材料用具

调查表、笔、放大镜、望远镜、照像机、软尺、采集箱等。

(二)实施阶段 20xx年9月11日~20日

实施程序:先后采取调查(包括测量)、访问、查阅资料、鉴定、挂牌等方式解校园的物资源。对校园内的每一种物都要进行登记,部分种类应采集2~3套标本,不能识别的种类应请专家鉴定,认真作好调查记录,尝试对调查到的物进行分类,将归好类的物资料进行整理,填写在自己的调查表上。

l.调查记录

在老师的指导下记录校园各种物的名称、形态特征、环境、数量、长情况等资料,很认真的填写调查记录表(调查记录表见附件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动中重视的实践和体验,习的主体,老师只做动的组织和指导。

2.制作并鉴定标本

根据自己的经验区分不同物的名称,对于部分物科类(尤其是不认识的物),在老师指导下将它们制成物标本,然后对各种物进行鉴定,并将调查记录表填写完整。比,标本的制作我们通常是采用自然干燥法和加温干燥法。微波炉干燥法是加温干燥法中的一种,目前家庭微波炉非常普及,是用来干制标本的好器具。该法快速而且保色保形效果好。但是有些植物的节间具有特殊物质和结构,在微波的作用下易燃烧,还有一些植物材料的色素不耐微波辐射,极易变色,这些材料不适合用此法而要用自然干燥法进行干燥。将干制好的标本右下角贴上标本签,写上名称、编号、采集日期、地点等,保存起来,以备鉴定时查用。

3.参观访问

调查结束后,对于无法鉴定的物,可以拿干制标本向有关专家或到花鸟市场去解它们的物名称、习性、养护管理和饲养方法等,开阔的拐野,而且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4.制作卡牌

到图书馆查找有关书籍,弄清校园内物的种、科、属、名和它们的环境等知识,有无法查阅的物应请有关专家鉴定,最后给校园植物编写名录制作塑料质地的卡牌。

5.挂牌

将自己制作好的卡牌对校园植物进行挂牌,挂牌后还可以为植物拍摄照片,让来到校园的每一个人都解认识所有的植物,这样,既培养利用科工具书籍查阅知识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动能力,又增长他们的植物知识,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这次对校园物的调查,们将更进一步的解校园,从而更加热爱校园内一草一木。

阶段小结 通过探究、调查、访问、考察、劳动实践等,使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完善建构自我精神世界。

(三)总结阶段 20xx年9月22日~30日

l.表达交流

调查动结束后,各小组向全班同汇报调查过程、结果和体会,还可以提出在调查中所想到的其他问题,跟其他小组交流。全校师能在每棵花卉植物上看到挂着的名牌,们将能科地称呼花卉植物的植物名,并且纠正中的一些模糊和错误的概念,物的多样性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花草树木绿化校园,保护环境的认识也有进一步的提高,最后安排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写出心得体会在班上交流和总结,并撰写调查报告。

2.结果分析

三、动反思

2.师反思

“我思,故我在。”三年的课改让我思考。课改在理论上的讨论表述已日臻完备,其难点在于将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自从开展《物种类的调查》动以来。我发现在以下几方面有明显的变化:

先,的自主意识增强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变过去的“要我”为现在的“我要”,会善于主动搜集资料,凡是书上涉及到的科普知识,会去翻阅相关资料,有的还会在网上查寻,

其次,的环保意识也大大加强们能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积极参加校的保洁工作,使校园的环境更优美。

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老师应多开展以自主性、实践性为主的动,精心动方案,让动中去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真正体验到习的乐趣,成为习的主人。这对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习都有重要意义。

四、动延伸

1.建立一个校园物资源库编入校校本课程,以备所用。

2.开展校植物领养动。

具体做法是:分年级、分班划好领养范围,采取“承包责任制”,负责养护管理植物,然后定期对领养结果评比,让有“我的校园,我做主”的感觉,同时也增强的环保意识,培养同伴互助的团队精神,充分利用校的绿化资源。

开展校园物园地的规划动,建立物园地规划区(动物饲养区、作物栽培区、食用*栽培区、药用植物栽培区、蔬菜栽培区、花卉栽培区等)。

2、《物的特征》

本节授课的对象是七年级新,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持久性不强。具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力,但理性

认识不强。自主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还要加强。具有一定的小自然基础,但缺乏正确的物科习方法。

结合和课本内容的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方法是“讨论、探究法”,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整堂课中主要以讨论、探究、合作习为主,把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具,引导

去认识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物的特征,从而真正理解“物”的意义所在;穿插一些小游戏,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师提供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与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解相关内容。通过师间的交流、讨论,培养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的根本转变与方式的变革,优化习策略。

二、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物和非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和探究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珍爱命。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举例说明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合作和探究习的能力的形成以及讨论的组织。

四、课时(1课时)

五、媒体

身边常见事物的图片(山、石、树、昆虫等等),课前准备课件

六、过程

1.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上新课前先做一个游戏:师展示物和非物的实物(盆栽植物、小动物)和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根据经验猜测哪些是物?哪些是非物?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是根据初一新好奇的特点牢牢抓住的注意力,激发习兴趣。

2. 质疑启思,讨论问题:

讨论的问题是:①怎样区分物和非物?

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讨论分小组进行,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同层面的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使全班不同层面的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真正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的宗旨。回答的“物的特征”答案不完整,甚至出现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看法,这时我都回适时进行鼓励,以增进习的信心和勇气,激发的求知欲。而有时积累的课外知识或突发奇想也会启发师,使更趋完美。

3.讨论与游戏,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过程,使进一步理解物的共同特征。

(1) 讨论:植物和动物等都需要什么才能存

我认为通过讨论找出植物和动物需要营养的方式的不同,为《态系统》等内容的有一个好的铺垫。

讨论后回答相关问题,对的回答我及时给予肯定或纠正。总结出:物的需要营养。

(2)游戏:全班进行憋气比赛,看哪位同憋气时间长。讨论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只能短时间的憋气?能否列举一

些动物何进行呼吸?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

把所的知识与日常相结合,发现和解决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进一步激发的求知欲望。

总结出: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因知识有限只要求知道呼吸是什么,而不能深入对呼吸进行探究。

(3)提出问题:

“为什么要给养鱼缸的鱼经常换水”。

思考讨论的问题:我们每个人自己排出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植物也会产废物,那么植物何排出废物?

总结出:物能排出体内产的废物。

(4)猜物品游戏:

课前准备好几个纸箱子,其内放几种动物(青蛙、蚯蚓等),让上台用手摸后猜里面是什么动物。要求

全班注意观察猜物品的碰到动物时产的缩手反应。观察做此游戏的反应后,简单归纳出此现象的.原理,即人对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

讨论题:植物等其他物对刺激是否会做出反应?果植物也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何证明之?对于这样问题

可以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大胆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我对于的各种将给予鼓励,对“物都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这个特征不仅仅是存留在识记的层次上,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使自主与合作习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把

3、《物的特征》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的第一节《物的特征》。我想从以下几个部分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说材、说法、说

一、说

(一)材分析

材的,它是以人与“物圈”为主线,所以把物圈放在第一单元,我们知道物圈是由物和非物组成的,而这个机勃勃的物圈主导者是:物。把“认识物”作为第一章是情理之中的事,为更好的认识物,掌握物的基本特征就显得非常必要,所以“物的特征”便顺理成章地成初中的第一单元

第一章中的第一节,可见本节课的内容在初中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因为只有什么是物,并掌握物的基本特征,才能为以后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材内容的按排也独具特色,先,通过简单明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逐一描述物的基本特点,符合初一新的认识水平,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其次,每一基本特征都配有耳熟能详的相关图片,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物各种基本特征的理解。

(二)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参分析,以及材内容分析,实际情况,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辩认具体事例,区别物与非物。

(2)举例说明物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习,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珍爱命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根据材编写意图,以及的认知能力,确定以下重点,难点。

能够举例说明物的各种基本特征。

作为物之一植物的各种基本特征的理解。

二、说

本节课所采用的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察法,同桌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法。在这些法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主动探索的热情,不同层次的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与同一起共同理解什么是物,也掌握物的基本特征。同时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也让深刻地体验到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习热情、习积极性进一步被激发。

(一)创情境,导入课题

1.多媒体课件呈现《超震撼----毁灭世界的力量》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导致自己存家园的毁灭。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多媒体课件呈现本校园景色,老师叙说,我们美丽的校园,是一个由物和非物组成的态系统。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分物圈中物与非物?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物的特征。

意图:对刚入的初一新来说,把自己校园当成情景引入课堂,使他们感到非常的亲切,同时让同们感知到,离我们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物的兴趣,同时也让明确本节课的习内容。

(二)区分物与非

同桌讨论交流,我们校园里哪些是物?哪些是非物?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意图:从身边的熟悉事物说起,容易从脑海中提出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校园的物有:人、树、鸟等,非物有桌子、黑板、石块等,并根据这些丰富的表像推导总结得出:像人、鸟、树这样有命的物体就是物。并且这些问题是在与同桌讨论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的,从而让体验到习的乐趣。结论:物的概念:物是有命的物体。

1、创情境,激起疑问

通过同们在日常中的常识同桌讨论交流,我们校园、室里哪些是物?哪些是非物?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以室里的和课桌为例)

意图:和课桌对于我们的来说是非常熟悉的,能很快的分辨出物,课桌是非物。但是让他们找出区别,的第一反应就是人会动而桌子不会动。为此我又列出一组图片让分析。所以此环节把带入疑惑之中,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过渡语:若要准确地判断桌子是不是物?还得进一步掌握物的基本特征。

意图:(通过简单明的过渡语,引导自然过渡到物的基本特征这知识点的习。

3、初步感知物的基本特点

根据老师以及自己课前准备的各种各样物实物、以及大屏幕展示的插图,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法,初步探讨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意图:小组合作交流是最喜欢的一种习方式,它能为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同层面的都能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同的思维发碰撞,所以在此过程中物能呼吸、物能排出体内废物、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物能长、繁殖,物的需要营养等基本特征,不知不觉地在头脑中形成表像,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深刻地理解物的基本特征打下伏笔。

4、《物的特征》

①观察物和非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能够举例说明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珍爱命。

重点:①能够举例说明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师准备:实物(珊瑚)、挂图(美丽的大自然)。

一、组织

二、出示挂图:美丽的大自然,创情境,提出问题:

1、请举出挂图中的物体哪些是物,哪些是非物?

2、室里有哪些物,哪些非物?

3、是怎样区分物和非物的?

要想准确区分这种不同的物体,我们必须会观察,观察是科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见P2。指导观察物,从实际中认识物与非物。

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画面,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物,哪些物体是非物。观察常见的物体,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物与非物。

三、讲授新课

(一)观察:是科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观察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有目的、有划、有耐心、及时记录;积极思考并与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么是物?自然界中,凡是有命的物体,叫物。

物与非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物的基本特征。物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物正在进行的动,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物特征:

1、物的需要营养(植物根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细*、真*分解动物、植物遗体和粪便获取营养,营养方式为异养);

2、物能进行呼吸;

3、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的废物;

4、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含羞草对刺激作出的反应是小叶片下垂,这是长期自然选择中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它的存;

5、物能长和繁殖;

6、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物还有其他特征:除*外,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物能进行新陈代谢;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四、小结:举例说明物与非物的区别,物有哪些特征?

五、课堂巩固:P6

1.指出下列物体哪些是物,哪些是非物?

落叶、芭比娃娃、珊瑚虫、珊瑚、珊瑚礁、珊瑚岛...

2.当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此事例说明(B)

A.物能长繁殖B.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物的需要营养D.物能进行呼吸

3.下列不属于物的是(C)

A.蘑菇B.*C.鱼化石D.苹果树

4.动物、植物死亡后的遗体属于物吗?

不属于,一个物体死亡后,它的动也将终结,也就不再具有物的特征。因此只能被称为动物植物的遗体。

5.下列属于命现象的是(C)

A.火山爆发B.开水沸腾C.雨后春笋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项不符合科观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确的目的B.要有观察记录C.要有划D.随便看一下就行

六、反思:通过讨论、讲解等方法,让弄明白物与非物的区别,效果较好。

点击查看更多《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两首》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32673.html

热门阅读

  1. 端午节祝福短信精选
  2. 控制测量的实习报告
  3. 梦里的故乡的诗歌
  4. 描写秋天的名人古诗
  5. 望庐山瀑布古诗带拼音
  6. 人生感悟的优美句子
  7. 周一早安语录
  8. 201年正月十五元宵祝福短信简短
  9. 退票的解释及造句
  10. 中学生优秀作文:感恩教师节600字
  11. 如果喜欢上一个永远无法在一起的人伤感散文
  12. 《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13. 那一天的爱情诗歌
  14. 201财务管理实训心得体会精选
  15. 牛顿小时候的故事
  16. 考研的励志美文
  17. 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设计范文
  18. 庆祝教师节校长发言稿
  19. 关于赞美长城的句子
  20.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原文赏析
  21. 《失眠的驴子》读后感
  22. 顽固的心情随笔
  23. 大班上学期第一周的主题教案
  24. 班主任个人工作经验总结
  25. 生日卡片祝福语有哪些
  26. 英语4级口试自我介绍
  27. 201年3白色情人节祝福语
  28. 睡前成语故事大全
  29. 做一位人民教师是幸福的800字作文
  30. 《偏偏爱上你》的经典语句
  31. 和月亮有关的爱情诗句
  32. 201年情人节表白祝福语短语
  33. 课文《听听那冷雨》优秀教学设计
  34. 高等院校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
  35. 信息舆情调研工作现场经验交流的发言稿
  36. 霍山县的旅游口号
  37.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和教学反思
  38. 春天里笑给自己看美文
  39. 学校业务学习计划
  40. 沁园春雪刘秉义简谱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5 18:55:17
本页面最近被 911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甘肃,TA在页面停留了 84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