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代九位名妓的故事
自古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的名妓,她们为了谋生不得不落入红尘之间,委身以求生存。唐朝时期,繁荣昌盛,娱乐业自是发达,又有多少名妓演绎着自己的悲痛离合呢?
3、颜令宾:颜令宾是上等歌妓中的佼佼者,秀目粉靥,高挑高材,纤细的腰肢,颇是婀娜多姿,其实,在平康里巷上要找颜令宾这般容貌的女子并不难,她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十五六岁就荣任“都知”,全在于她的才识和灵慧。她不但能奏乐唱歌,吟诗作画,而且熟知古今名人轶事,谈吐风雅多趣,气质又特别高贵娴雅,她一出场总能带来满室春风,使每位客人都兴致勃勃,她所在的挹翠楼的鸨母,也把她视为金字招牌。颜令宾待客有个特点,她对于达官显贵并不十分热衷,但对文人雅士却非常礼遇,因此有许多文人名士朋友,彼此诗文酬唱,常能与他们通宵达旦地品诗清谈。
4、公孙大娘:“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对公孙大娘剑舞的描写。公孙大娘是唐代最杰出的舞蹈家之一,擅舞“剑器”舞艺超群,常在民间献艺,极负盛名。据说当年草圣张旭,就是因为观看了公孙的剑器之舞,因而茅塞顿开,成就了落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公孙大娘是我在唐朝名妓里最尊崇的一位,一个外刚内柔的女子,用剑法和舞姿塑造起在自己多资多彩的人生,她从来都为自己而活,从来都有资本为在自己而活。
5、“痴心女子负心汉”:弱女子常把爱情视为生活的全部希望,全心相待,一旦失去,不惜以性命相酬;而男子毕竟还拥有大千世界,追求功名利禄,爱情只是生命中的一种点缀,此可彼亦可,负心事由是而出。唐代宗大历年间,歌妓霍小玉与诗人李益的爱情悲剧,就是对“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又一个诠释。
6、关盼盼:关盼盼生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出身于书香门第,精通诗文,更兼有一副清丽动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她能一口气唱出白居易的“长恨歌”,也以善跳“霓裳羽衣舞”驰名徐泗一带;再配上她美艳绝伦的容貌,轻盈婀娜的体态,让无数世家公子望眼欲穿。后来,关家家道中落,出于无奈,关盼盼被徐州守帅张愔重礼娶回为妾。唐宪宗元和年间出守徐州,虽是一介武官,却性喜儒雅,颇通文墨,对关盼盼的诗文十分欣赏,而关盼盼的轻歌漫舞,更使这位身为封疆大臣的显官如痴如醉。
7、裴兴奴:白居易在唐宪宗时任吏部侍郎,曾与好友贾岛、孟浩然探访长安名妓裴兴奴。兴奴颇有才气,尤善琵琶,她看重白居易的才华,与他往来密切,并愿以终身相托。后来白居易因事被贬为江州司马,临行时与兴奴约好要娶她。有一位叫刘一的江西茶商听说兴奴美貌,也想娶她,鸨母贪财,劝兴奴嫁给刘一,兴奴坚决等候白居易。鸨母便与刘一密谋,骗兴奴道白居易已死,刘一趁机娶了裴兴奴。
8、红红:元和年间,京城长安的酒楼中,出现了一位不知姓名、不知来历的红衣姑娘。她每晚走到预定好的酒肆和茶楼中,调弦演唱,从不与客人调笑戏狎,只凭着歌喉和唱技挣得赏钱。人们不知道她的姓名,因她总穿红色的衣裙,所以都称她为“红红”。
9、唐代青楼名妓中,诗才最高的是薛涛。《全唐诗·薛涛小传》说:薛涛,字洪度,本长安良家女,随父宦,流落蜀中,遂入乐籍,辩慧工诗,有林下风致。韦皋镇蜀,召令侍酒赋诗,称为女校书。出入幕府,历事十一镇,皆以诗受知。暮年屏居浣花溪,着女冠服,好制松花小笺,时号薛涛笺。诗的时风把她熏陶得超凡脱俗,才气超群,与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等都有唱和。涛诗专集为蜀刻本《锦江集》五卷已散佚。
除此之外,唐朝的名妓还有许和子、谢阿蛮、杨安秀、韦芳、褚企兰、李亚仙、柳青娘、徐月英、霍小玉、玉箫、红线女、杨菜儿、裴兴奴、薛涛、杜秋娘、王福娘、刘采春、张好好、李云英、鱼玄机、灼灼、颜令宾、韩风儿、王幼玉。
拓展阅读
1、古代名人故事最新
春秋时,魏国(今山西芮城)的国君赠送给楚国的国君一个美妇,楚王很喜欢她。谁知没过多久,就遭到了楚王的劓刑——被割掉鼻子。
原来,这是楚王的夫人郑袖搞的鬼。
开始,郑袖知道楚王喜欢这个美女,就处处表现出她比楚王更喜欢。美女喜欢穿什么衣服,她就千方百计地让美女穿;美女爱玩什么游戏,她就想方设法尽量让美女玩。楚王说:“夫人知道我喜欢新人,她比我更喜欢这位新人。这真是忠贞对待国君的美好品德啊!”
郑袖见楚王没有怀疑她对美女的嫉妒,就心生一计。一天,她假惺惺地对美女说:“大王真喜欢你啊,常在我面前夸你长得美,就是觉得你的鼻子长得不好。你以后见到大王,最好用手挡住鼻子,这样大王就永远宠爱你了!”
美女听信了郑袖的话,从此面见楚王,总要用手捂住鼻子。
时间长了,楚王很奇怪,就问郑袖:“夫人,新人见我为什么总是捂着鼻子呢?”
郑袖支吾着回答:“我不知道。”
楚王一个劲儿地追问,郑袖装做很不情愿地说:“刚才,新人说大王的身上有臭味,就讨厌闻。”
楚王一听勃然大怒,下令说:“割了她的鼻子。”楚王一句话,正中了郑袖的奸计。她早就告诉侍从:“大王若有命令,必须遵照执行,不得怠慢。”侍从们听到楚王要动“劓刑”,立刻抽刀把美女的鼻子割下来了。
美人啊,你外表虽美,却真的很愚蠢。你要分清敌友,郑袖她是你是可信赖的朋友吗?你要辨明善恶,什么才是朋友善意的帮助?你要明晓是非,你该怎么做呢?一定要吸取教训啊!
2、古代名人故事最新
明朝洪武年间,适逢全国灾荒,百姓生活很艰苦,而一些达官贵人却仍然花天酒地。朱元璋决定自上而下整治一番挥霍浪费的吃喝风,只是一时又难于找到合适的时机,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来了。
皇后生日那天,满朝文武*都来祝贺,宫廷里摆了十多桌酒席。朱元璋吩咐宫女们上菜。首先端上来的是一碗萝卜,朱元璋说道:”萝卜、萝卜,胜过药补。民间有句俗话说’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愿众爱卿吃了这碗菜后,百姓都说’官府进了城,坏事出了门’。来、来、来,大家快吃。”朱元璋带头先吃,其他*不得不吃。宫女们端上来的第二道菜是韭菜。朱元璋说:”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民心。”说完朱元璋又带头夹韭菜吃。其余*也跟着夹韭菜吃。接着,宫女们又端上两碗别的青菜,朱元璋指着说:”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吃朝廷的俸禄,要为百姓办事。应该像这两碗青菜一样清清白白。”。吃法与上次一样,皇帝先吃,众官仿效,风卷残云。吃完后,宫女们又端上一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又说:”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寅是寅来卯是卯,吾朝江山保得牢。”朱元璋动筷后,众官也就抢着吃了。吃完后,众*以为下面可能就是山珍海味了,殊不知等了好久,宫女们就是不端菜来了。朱元璋见大家情绪有点紧张,于是当众宣布:”今后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皇后的寿筵就是榜样,谁若违反,定严惩不贷。”接着宣布散宴。
传说,自那次宴会后,文武众官宴会无一敢违例,廉俭之风倒也盛行一时。
3、关于春秋时代的故事
平原君的名字叫赵胜,是赵国的一位公子,在所有的公子中,他是最有能力的一位。秦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的时候,赵王派他前往楚国求援,想与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
平原君准备带二十名文武全才的门客跟他一起去楚国,可是从手下三千门客里左挑右选,最后只选出了十九位,还差一位无论如何也选不出来了。就在他着急的时候,有一个坐在角落里的门客站起身,自我推荐道:“您把我作为备用人员带上吧。”
平原君十分惊讶,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到我门下有几年了?”
那个门客说:“我叫毛遂,到您的门下已经三年了。”
平原君仔细打量他一番,摇摇头说:“我听说有才能的贤士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放在布袋里,它的锥尖很快就会冒出来。可你已经来我门下三年了,我左右的人从未称赞过你,可见你并没有什么才能。”
毛遂上前一步,大声说:“从前我并未被放在布袋里,所以,您看不到锥尖。您要是早点把我放到布袋里,锥尖早就戳出来了!”
其他的门客都以为他在说大话,互相眉来眼去,用轻蔑的话讥笑他。
平原君很佩服毛遂的口才和勇气,就决定由他凑齐这二十个人的数,辞别赵王,前往楚国去了。
平原君和楚王在朝堂上商议合纵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个门客都站在台阶下等着。这场谈判从早晨起,一直谈到正午,任平原君说破了嘴皮,楚王就是不同意合纵抗秦的事。
这时,有一个门客走到毛遂身边,对他说:“请你上去说一说吧。”
毛遂大步走上前去,手里握着宝剑,高声道:“合纵与否,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明白,怎么从早晨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结果呢?”
楚王一愣,问平原君:“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说:“是我的门客。”
楚王一听,非常不高兴,便呵斥道:“我和你的主人说话,哪里轮到你来插嘴,赶快下去吧!”
谁知,毛遂不但没有下去,反而握着剑柄,又向前迈了一步。
毛遂说:“大王之所以呵斥我,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但是,我现在距大王只有十步之遥,大王的命可是掌握在我的手中了。”
楚王听他这么一说,心里也有些胆怯了。他马上换了一种口气说:“那你有什么高见,说出来听听。”
毛遂说:“楚国有五千里大地,一百万兵士,曾经也称霸于诸侯。可是,自从秦国强大起来,楚国就连吃败仗,连自己的国君都成了秦国的俘虏,最后死在秦国。想一想,这都是楚国的耻辱啊!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子,带着几万人马,就夺取了楚国的都城,这等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人都为大王感到羞愧!今天,我们来和大王谈合纵的事,这不单单是为了赵国,更主要的也是为了楚国,难道大王就不想报仇雪恨吗?”
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脸红心跳。
他连声说:“有道理!有道理!”
毛遂追问:“这么说,合纵的事可以决定了。
楚王说:“决定了。”
毛遂马上叫楚王的侍从拿来鸡血、狗血和马血,他手捧盛有动物血的铜盘,跪在地上,说:“按照规矩,请大王先歃血!”
楚王歃血后,平原君和毛遂也歃了血。
回到赵国后,平原君十分感慨地说:“我从前以为,凭我的眼力,是不会漏下天下的贤士的,可楚国之行,我知道我错了。”
从此,平原君把毛遂尊为上客,凡事都征求他的意见。
4、古代名人故事最新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我国历史上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至今已流传一千多年,可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历史学家和有关专家查阅了各方面的史料,发现文字记载最多的是上虞。因此逐步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看法,祝英台确有其人,那就是上虞人。
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就在上虞。据史料记载,最早是梁元帝时《金楼子》一书(见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上海书店《民俗影印本》),但原作已亡佚。初唐梁载言的《十通四藩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宋代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增加了祝英台裂而现时“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的情节,为“化蝶”之先声,到明代冯云龙的小说中完整地写上了“化蝶”的故事情节。四九年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组织有关名家到上虞作实地调查。上虞祝姓村共有七个,最后,认定离县城三公里的祝家村。于是在以后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中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
从此上虞县祝家庄公认为是祝英台的故乡。祝家村背后是青山,前面有条小河,叫玉水河。此河可通余姚、宁波。离此不远处,有个余姚马家。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五百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
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的历史。梁祝文化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而是有深层次的优美隐含的文化意蕴,如“化蝶”一般在殉情的惨烈之后,给人以优美所感动,为奔向自由而憧憬。
5、古代名人故事最新
(鲁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晋国的荀跞到成周,安葬穆后,籍谈作为副使。
安葬完毕,除去丧服。
周天子和荀跞饮宴,把鲁国进贡的壶作为酒杯。
周天子说:“伯父,诸侯都有礼器进贡王室,唯独晋国没有,为什么?”荀跞向籍谈行礼请他来回答。
籍谈回答说:“诸侯受封的时候,都接受了王室赏赐的宝器,用来镇抚国家,所以能把彝器晋献给天子。
晋国处在深山,与戎狄为邻,而远离王室。
天子的福分感受不到,拜谢戎狄还来不及,怎么能进献彝器呢?” 周天子说:“叔父,你忘了吗?叔父唐叔,是成王的同母兄弟,难道反而没有得到赏赐吗?密须的名鼓和它的大辂车,是文王所用来检阅军队的。
阙巩的铠甲,是武王用来攻克商朝的。
唐叔接受了,把它们放置在晋国的土地上,境内有着戎人和狄人。
这以后襄王所赐的大辂、戎辂之车,斧钺、黑黍酿造的香酒、红色的弓、勇士,文公接受了,保有南阳的土田,安抚和征伐东边各国,这不是得到的赏赐还是什么?有了功勋而不废弃,有了功劳而记载在书策上,用土田来奉养他,用彝器来安抚他,用车服来表彰他,用旌旗来显耀他,子子孙孙不要忘记,这就是福。
这种福不给予叔父,还给谁呢?而且从前你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典籍,参与国家大政,所以称为籍氏。
等到辛有的第二个儿子董到了晋国,于是就有了称作董氏的史官。
你是司典的后氏,为什么忘了呢?”籍谈回答不出。
客人退出去以后,周天子说:“籍谈恐怕会没有后代吧?举出旧典却忘记了祖宗。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56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