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再见了,亲人》一课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忆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扬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乘机、曾经、雪中送炭、深情厚意”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2、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一)导入新课,感知亲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来学习《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板书课题,指出“亲人”的“亲”字下面一横比上面一横短。)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通常把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呢?
生1:感情深厚的。
生2:关系密切的。
生3:有血缘关系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体会亲人的含义。
(二)学习全文,感受亲情。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想想课文中谁把谁称做亲人?
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回答。)(志愿军把大娘、小金华、大嫂称为亲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到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呢?轻声读课文1——3自然段。
生:轻声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生1: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非常好。
生2: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情谊深厚。
师: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并把你体会深的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用笔画出感动的地方,读体会深的语句。
师:指名读,并进行指导,让学生读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师:(出示课件:“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自由读这段话,想想应该怎样读?
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在反复品味语言文字中,让学生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师:“多好的妈妈呀!八年来,她那慈母般的关怀,温暖了多少战士,她对我们的情谊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哪句话能表现出中朝人民的情谊深厚呢?
生:读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师:“你能再读读这句吗?”、“同学们认真听,并想想,这句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读句子。
生1:依依不舍
生2: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师:“在这离别的时候,老妈妈不顾身体的疲劳,送了一程又一程,可爱的小金花紧紧地拉住叔叔的手泣不成声。”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并把你体会深的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汇报。
师:指名读。范读。评价、并指导。
设计意图:稍加指导,放手自学。
师:“小金花和妈妈为了救我们的伤员,妈妈牺牲了。她们又为了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怎能忘记,怎舍得离开?在送别的人群中何只小金花一人?中朝人民深厚的情谊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分小组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应该怎样读。
生:小组读,并进行讨论。
师:指名读、评读。让学生汇报、补充。
生1:应该读出依依惜别之情。
生2:应该读出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自学。
师:“为了我们的志愿军,大娘失去了孙孙,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大嫂失去了双腿,为了我们,付出的是血的代价,朝鲜人民为什么对我们有这样深厚的情谊呢?”自由读4——6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志愿军到朝鲜去做了什么呢?
生:自由读第4——6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志愿军到朝鲜去做了什么?,然后汇报:
生1: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保卫他们的家园而流血牺牲。
生2: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侵略者。
生3:志愿军战士很勇敢。
师:“中朝人民在并肩作战中患难与共,亲如一家。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凝成了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让我们放声朗读4——6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读,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
(三)总结全文,表达真情。
师:“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列车缓缓地行使着,我们离开了这可爱的土地。但是我们的心紧紧拥抱在一起,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对朝鲜人民说上一句‘再见了,亲人!’”。
设计意图: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心声。
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本”,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教学本课,要通过整体读、引读、默读、自由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本课显著的特点是:写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段,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最后三个自然段在前面三段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集中抒情。这种写法的揣摩,也应该在教学中重视。
拓展阅读
1、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课前透视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壁虎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因为他们各自尾巴都有用处所以没有借到。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作用,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功能,课文浅显易懂,线索明了,其中三四五自然段结构相似,人物对话角色鲜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最佳范例。
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文中没有注音,上学期学生接触过这样的文章,另外学生在《比尾巴》一课又初步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所以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和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
1、会认“壁、虎”等9个字,会写“和、姐”等6个字。
2、运用猜读等方法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信息资料:
1、课件、生字卡片、动物头饰。
2、学生搜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猜谜语。出示谜语:活动地盘在墙壁,专门收拾飞蚊虫,尾断无碍会再生,医学名称是守宫。
2、复习导入。你还记得《比尾巴》这篇课文吗?指名拍手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动物尾巴的童话故事。
对话平台
自学(学生自己想办法扫除字音障碍,利于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1、课文没有注音,怎样才能读懂这个故事呢?学生联系以前的经验自己想办法。(看图、查生字表、猜读或请教别人)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重点看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识字(有创意的识字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指名当小老师领读读得准的词语,并提醒大家应注意的地 方:蛇是翘舌音。虎的声母是“h”,不是"f".
(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成功体验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文(举一反三,让学生感悟对话的不同语气,提高朗读水平)
1、图文对照读课文,思考: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
2、重点指导第三自然段,读好小壁虎和小鱼对话的语气。
(1)出示句子: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通过比较朗读,学生体会出小壁虎说话很有礼貌,语气略带请求。
(2)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学生做动作理解“拨水”,体会小鱼的心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3、方法迁移,学生练习分角色读好小壁虎和黄牛、燕子的对话。
评价(自评和互评结合,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和评价能力)
学生带头饰分角色表演对话,先自评然后请大家评价。
写字(有针对性的指导,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1、重点指导“有、在、什、么”四个字。
2、学生书写,教师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字。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读说结合,再次感知读文)
回忆: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为什么没借到?先指名概括的说说,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读文(感悟读文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感受能力)
1、学习6、7自然段,自读讨论:
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只好爬回家里找妈妈,结果怎么样?为什么?
2、指导朗读:小壁虎这时的心情可高兴了,它的话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评读、齐读)
表演(童话表演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熟悉角色,加上表情动作练习排练。)
3、分组表演,全班评议改进。
(评议标准:表演的连贯性;角色的表情语气是否恰当。)
拓展(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1、书后练习“读读说说”。
2、小壁虎还会向谁去借尾巴呢?模仿文中的说法结合查找的资料,再续说一两个自然段。
3、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写字(延时评价写字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写“变、条”两个字,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如果不满意可重新申请。
一年级学生排演课本剧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求不要太高,必要时可示范引导。另外,教师可在学生搜集动物尾巴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动物尾巴介绍会”。
伴教锦囊(略)
2、五年级课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一、 走进作者
1、 出示季羡林图片。 他是谁?五年级时咱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什么?
2、 这季羡林究竟是何许能人,谁愿意把课前查找的作者简介与大家分享。
3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字词,请作上记号。遇到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可在旁边作批注。
2 、检测自读情况。出示词请生齐读。提问“可见一斑”是什么意思?
3 、请再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三、讲读课文
1 、出示他感悟母爱的句子。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板书:崇高敬意、真挚爱慕)
2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请生用心体会季羡林的内心感受。
3 、体会到了什么吗?如果让你们把这长长的感受归纳成一个词,你会用什么?(悔恨)
4 、非常准确,再读读,想想你从这段的哪些语句里感到这种悔恨?
出示:“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1) 请问什么叫“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又是什么意思?
(2) 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的,这更深的背后是什么?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是呀,我们都会产生对妈妈无尽的思念。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出示《赋得*的悔》片段。
过渡:深爱着母亲,却又极少与母亲在一起!请全班同学用朗读表现出季羡林心中的剧痛。
5 、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
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吗?出示资料 。 一起来读读这几个句子。(出示)在季羡林看来,缺少了母爱就会灵魂不全。缺少了母爱,就会缺少了什么?(缺温暖,缺关怀)
由此,一想到母亲,就会泪流不止。请问季羡林一想到母亲,眼前就会浮现出哪些画面呢?(生说)
此时千般悔,万般痛,都化成了一个词――“悔恨”!这份“悔”这份“恨”,无时不在,不处不在,它更渗透在这些字里行间。让我们把此“悔恨”带入文中读一读吧。
四、一哭在心,处处触景伤怀
1 、过渡:这“悔恨”的背后其实是对母亲深深的爱啊!你们能从文中的日记中找到这样的一日吗?
2 、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则日记。再找出这段能概括作者心情的一个字眼。是――“哭”字。
作者为何而哭呢?
3 、小练笔:现在,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以下的场景中任选一个,想想“我”的母亲在等待的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和语言的`具体描写。(厨房里、房间里、院子中、我儿时嬉戏的小溪旁、村口、菜地里)
全班交流。
3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在梦里,季羡林也是在寻着母亲,读:(夜里梦到母亲--- 什么地方去了。)
在梦里,季羡林看清楚母亲的样子了吗?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出示: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 有谁知道“怅望灰天”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哪个字,告诉我们他没有看清母亲的样子?
(3 )为什么母亲的面影对于季羡林而言是不清楚的呢?谁能联系全文来谈谈?
五、听写关键词,总结学法
老师挑选了文中的几个词语,考考大家,立即听写: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怅望灰天。
对照关键词串说全文。这种借助关键词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六、小结,开启下文。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反思此课,认为以下两点较为成功:
一、活用文本
其实这是一篇对于六年级的孩子而言,在内容理解上,在文体把握上都较为困难的篇章。在备课时,我就在想,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相比而言,孩子们当然是对前者更为熟悉,因为孩子对于生身母亲的感知更为具体。基于这样的一种思考,于是我想对文本进行一次活用,源于文本,又稍高文本的一种尝试。既然这本就是一篇季老先生的碎碎念,那么我就来个整合,从而我决定上第一课时,把本篇课文中回忆生身母亲的部分全部归到一课中围绕着“悔”进行串讲。
二、拓展延伸
我喜欢教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季老会对生身母亲心怀无尽的悔恨,那就得知道过去的他,就得让学生走进季羡林的成长足迹,走进他的内心,循着他的心迹,才能带领学生真正领悟季羡林心中的那份至深无法磨灭的“悔”。于是,在课前,我先找来很多季羡林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相处的快乐时光的资料,和学生分享。然后在课堂上,大量补充,链接了《赋得*的悔》,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再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于是,文本就变得有血有肉,变得立体而非单薄平面了。但是,在课堂交流小练笔时,没有交代课前与学生交流过的相关资料,造成了听*的不解。另外,读的范围不够广,读的程度还不够深,应让孩子一遍一遍的情感朗读,自己去体会文字背后的蕴意。因为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孩子自己去领悟的。
3、三年级语文一面五星红旗教学设计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将语言文字训练挤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本课时的设计,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情感的体验,增强爱国之心。下面是关于三年级语文一面五星红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假日、防止、壮胆、无影无踪、荒无人烟、小镇、处境、交易、鼻子、犹豫、反应、摔倒、费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播放天安让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2004年奥动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录像。
2、师:看完了这个短片,你们对五星红旗有了怎样的认识?学生各抒已见。
3、在一位身处异地的中国留学生的心中,五星红旗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揭题:一面五星红旗
4、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要求:选择你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画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
二、合作交流
1、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认读生字,轮流读课文。
2、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围绕什么来写的?(五星红旗)
3、汇报交流,列出标题
手举五星红旗、脖系五星红旗、拒换五星红旗、花拥五星红旗。
三、品读体验
1、在这些写到“五星红旗”的句子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选择你最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2、汇报交流,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并相互解决问题。
作者去河漂流,带的东西本应越少越好,为什么要手举五星红旗?
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在怎样的情况下,面包店的老板提出用面包换五星红旗?
“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我可能”会想些什么?
“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忽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讨论:画出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模拟采访,深入理解。
记者:面包店老板,你为什么要帮助一个你素不相识的中国留学生呢?
面包店老板:……
记者:这位中国留学生,你想对面包店老板说些什么呢?
四、巩固延伸
播放歌曲《五星红旗》,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课文两个人物的看法,引导他们体会国旗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用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练读。
(第三自然段表现了“我”的困难处境,要读得低沉一些;第十自然段写“我”拒绝老板的要求,要读得稍快,读出坚决的语气。)
2、学生展示读。
3、评议。
(三)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字形复杂的字,如“窄”“漆”“鼻”“摔”,“窄”〔了可以联系“作”“昨”书写;“漆”字的右下部分不能写成“水”;“鼻”字是上中下结构,上中部分的“自”和“田”都要写得略扁;“摔”字右边中间部分是“幺”,不要写成蛟丝旁。
学生将搜集有关于国旗的故事和资料,或者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生活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课刚开始,通过看运动员获奖,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8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