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君恩》诗词翻译赏析
小苑莺歌歇,长门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翠辇不曾过。
作者简介:
令狐楚(766或768~837)唐代文学家。字壳士,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注释:
(1)小苑:皇宫的林苑。
(2)长门:长门宫,西汉时,陈皇后失宠贬居之地,后指失宠妃子所居的内宫。
(3)翠辇:皇帝的车驾。
译文一:
皇宫林苑中的黄莺歌唱之声停息了,长门宫前到处是蝴蝶飞舞。眼看着大好的春光就要逝去,而皇帝的车驾却从不曾来过。
译文二:
小花园里没有了黄鹂动听的叫声,只有蝴蝶飞来飞去。这里是被贬的妃子们住得地方,今年的春天转眼即逝,可是在这春光烂漫的日子里,皇帝却一次也没有来过呢。
这是一首宫怨作品,诗中描写一个深帷中寂寞的宫人的心理。
虽然对于怨妇,史上多有微词,但妇女们温柔婉约的风姿,在任何时候都是使人怜惜的。花朵招蜂引蝶,本是常理,可像花儿一样美丽的妃嫔们被贬入冷宫,降临在她们头上的是长年失去丈夫的日子。空有花容月貌,但没人欣赏。原本凭借容貌受到宠爱的妃子尤其凄凉吧,看到蝴蝶飞舞在花丛中,心底自然更加苦闷。但那时的宫廷就是一个大笼子,有钥匙的不过是皇帝一人罢了。
*社会里娶姬妾的多是有钱的人,或者是有地位的人。妇女嫁入这样的家庭除去丈夫的威严,她们同时还要受正室的压迫。处得好的也许不是没有,但地位的低下却是约定俗成的。就算进入了最富贵的人家——皇帝家,皇后之外的妃子也要忍受这种折磨。因此宫中妇女间的争斗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结果惨烈的不计其数。长门宫这种专门关押皇帝弃妇的所在,里面住的便是“思君恩”的失宠妃嫔,甚至风光一时的废后。关于长门,这里用的是典故。相传,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被贬长门宫居住,于是之后就用以代指失宠宫妃居住的内宫。
令狐楚的诗风讲究“明丽宛畅,中节合律”,“充分体现了中唐雅正诗派的审美追求和主导风格”(《千家诗》对令狐楚的评价)。这首诗,就充分体现他的这种风格。
拓展阅读
1、《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和赏析
白日依山尽①,黄河入海流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太原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归乡里。家居15年,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所作从军、出塞等歌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王之涣墓志铭》),七绝《凉州词》和五绝《登鹳雀楼》(《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唐诗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他与着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都有唱和。高适曾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诗中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对他极表钦佩。唐人关于旗亭画壁的故事,也记载了他的诗在当时所受到的赞誉。王之涣诗今仅存 6首,《全唐诗》收录。事迹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及《唐才子传》、《唐诗纪事》。
[注释]
①这句描写太阳慢慢下山时的景象。
②这句写在楼上看到黄河奔流远去,眼前仿佛出现了它注入大海的雄伟景象。
③穷:穷尽。这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它也含有比喻的意思。今天我们还可以赋于它以新的含义:要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为人民服务得更好,就必须作更大的努力。
落日依傍着中条山沉下了西天,
黄河东去一直奔向大海无法阻拦。
要想把视野拓展得更宽更远,
你就必须向更高楼层登攀。
[说明]
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楼在西南城上,高三层。它的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常有似鹤的飞禽鹳(guàn灌)雀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这首诗境界开阔,精神积极向上,虽然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对句,却自然流畅。这是一首被传诵的很有名的小诗。
《登鹳雀楼》的诗眼在一“穷”字上。“穷”,“穷尽”的意思。作者好像站在极高之处,俯瞰世界:平视,则见日没西山,一片残阳余晖;俯视,则见黄河回折入海,一曲奔腾乐章。然若想望到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就要再登高一步,展现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句,也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自然。
2、学生必背古诗七十五首小学必背古诗杜牧《山行》赏析诗意翻译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é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
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
作者背景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注词释义
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3、郢门秋怀郢门一为客古诗翻译赏析作文1200字
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
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
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
清旷谐宿好,缁磷及此年。
百龄何荡漾,万化相推迁。
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
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
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
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
【前言】
《郢门秋怀》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隐居的向往之情,也蕴含了对光阴易逝,人生短促的慨叹。
【注释】
⑴郢门,即荆门也。唐时为峡州夷陵郡,其地临江,有山曰荆门,上合下开,有若门象。故当时文士概称其地曰荆门,或又谓之郢门。西通巫、巴,东接云梦,历代常为重镇。
⑵吴均诗:“别离未几日,高月三成弦。”
⑶《楚辞·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⑷刘向《九叹》:“日杳杳以西颓。”
⑸《后汉书》:仲长统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⑹梁昭明太子《陶靖节集序》:“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
⑺《庄子》:“若人之形,万化而未始有极也。”
⑻吴均诗:“欲谒苍梧帝,过问沅湘姬。”
⑼《十洲记》:蓬莱山,对东海之东北岸,周回五千里,外别有圆海绕山。圆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无风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九天真王宫,盖太上真人所居,惟飞仙能到其处耳。
⑽《*传》:麻姑云:“向到蓬菜,水又浅于往日。”
⑾《汉武故事》:东郡送一短人,长五寸,衣冠具足。上疑其精,召东方朔至,朔呼短人曰:“巨灵,阿母还来否?”短人不对。因指谓上:“*种桃,三千年一结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失*意,故被谪来此。”上大惊,始知朔非世中人也。
⑿江淹诗:“倚剑临八荒。”
⒀宋之问诗:“扪心空自怜。”
来到荆州客旅,到今天已经一个多月了,月亮也变换三次姿势——上弦下弦,如同小船来回荡。现在北风正紧,树木落叶萧萧,出门在外不容易,想回家了。山外的太阳是那么遥远,江上的天空是如此空旷,没有依靠的感觉真不是好滋味。洞庭湖水使人着迷,秋归的大雁也乘着云雾来到潇湘洞庭。这里幽静清旷,是个修真养性的.好地方,我的爱好经历多年也没有改变。人生百年,变化万千,绵绵不断。此行既没有寻找到仙人,也没有感受到舜帝灵魂的昭示。沧海桑田,你可见到海水变浅?你可见到*的仙桃已经成熟了三回?一回就需要经历三千年!仙人在那里?找你找得太辛苦,扪胸倚剑,仰天长叹,顾影自怜。我仍然要游走遍大地,游遍江河湖海,做个自由的隐士,濯足沧浪。
这首诗可能是李白流放夜郎时所作。诗题的意思是在郢门这个地方遇上了秋天而抒发胸中感想。此诗共二十句,除了尾联两句,其余都是对仗,所以这是一首入律的诗歌。诗中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对隐居的向往之情,也蕴含了对时光易逝,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慨叹,情感基调比较悲凉。
有人认为,也许是在李白年轻时候,拜见荆州刺史韩朝宗以后,因为不得举荐而灰心,而产生出归隐的思想,从而挥笔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也有可能是李白刚刚出川到达荆州时候就产生了思乡的情绪,“巴月三成弦”,总之,长期在外干揭游说的生活是很辛苦的,没有坚强的意志与雄厚的财力是难以支持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53664.html